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专版

文章导航

日以继夜 生生不息

——对话乐清市委常委、柳市镇党委书记胡成剑

  ZHONGXIN

  ZHEN

  柳市镇

  浙江省最具竞争力

  中心镇

  (之七)

  梦

  城市

  之

  日以继夜 生生不息

  ——对话乐清市委常委、柳市镇党委书记胡成剑

  柳市镇竞争力报告

  行驰在甬台温高速温州段,旁边不断涌现的电器广告牌和成片成片的厂房,提醒着我们,柳市已离我们越来越近。每次从高速公路上看柳市,总感觉它越来越散发出一股城市的气息,越来越多的高楼崛起于公路两旁,像是要跟来往的车和人,表白着这个小镇不断向城市蜕变的内心欢喜。它的发达,它的气质,在外人看来,已很好地成为宣传展示温州形象的乡镇窗口。

  柳市总是承载着老百姓和决策者的满满期待。电器是它的名片,繁华是它的符号,第一更像是它的专利,从1994年至今,柳市镇已连续十六年蝉联“温州第一强镇”的荣誉,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也是外界期待之下的动力所在,于是从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到中心镇培育再到强镇扩权,柳市带着革新求变的霸气,以现代化小城市为发展导向,锐意进取。

  如今,这个庞大的电器王国,已经喊响了“打造国际电气城”的口号,对于他们而言,中国电器之都的头衔已然是一张日渐过时的标签,而国际化的市场才会是让柳市产业特色更加出彩的宽广舞台。的确,当鱼缸里的鱼慢慢长大,它势必需要一个更大的空间来匹配相应的身躯,以求游得更加酣畅淋漓。

  乡人多聚集在柳树下交易,以自家之有余易自家之不足,这是北宋时期的柳市。

  区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城市化建设的主战场,统筹城乡的示范区,这是2010年的柳市。

  而五年后,十年后,甚至更久远的时光,柳市又将给我们呈现一个怎样的城市新貌?

  这延续数百年的城镇发展史,在时间的长河里,它是长久的,稳定的,强劲的。对于柳市而言,最强大的竞争力,便来自于这同时日一起成长的生生不息的持续力。

  专家点评

  在柳市,它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远远超出全省平均水平,单位面积产值甚至比我省排名前列的强镇还要高,所容纳的人口或者说安排就业机会大大超过了我省其他中心镇,它有实力,有优势,更有需要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战略节点。鲜明的产业特色,较多的规模企业,先进的行政审批,高效的社会管理,切实的规划布局,成熟的商贸三产……在从小镇到小城的转型之路上,柳市的探寻求索成效显著、个性突出、后劲十足。

  

  ——浙江日报城乡建设智库

  浙江日报:请介绍下柳市镇的基本概况?

  胡成剑:中国电器之都——柳市镇,位于烟波浩渺、鱼龙潜跃的浙江东南沿海乐清湾之滨、以“寰中决胜”著称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雁荡山之麓。全镇区域面积49.88平方公里,辖77个行政村、6个社区,共有户籍人口10.65万,外来人员约17万。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75.57亿元,财政总收入17.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328元。

  柳市镇以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为起点,较早地实行市场化取向的经济改革,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股份合作制为特点、商品市场为依托的经济格局,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新路子,被新闻界、经济界、学术界称为“柳市现象”和“温州模式的发祥地”,是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唯一乡镇先进集体,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经济强镇”、“中国百强名镇”、“中国小康建设十佳镇”、“中国新农村建设明星单位”、“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镇”、“中国最具发展优势城镇”,综合实力连续十六年居温州市第一位。

  浙江日报:柳市镇的城镇总体规划制定如何实现从中心镇到小城市的空间布局优化?

  胡成剑:近年来,我镇致力于建设宜居宜创业的现代化小城市,积极实施“六纵八横”和“南北拉开、东西推进”的城市建设战略,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村镇规划体系逐步完善,修编中心村、旧村规划76个。按照乐清城市南翼中心的定位和“北工南居”的格局,高起点修编柳市新区、北片、旧城三个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规划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围绕城市总体发展,完善了教育、商贸、生态建设等规划体系。做好空间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完成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三规融合”。

  浙江日报:中心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如何?

  胡成剑:我们以行政中心搬迁为标志,完成了市民休闲广场、海关、商检办公大楼、客运中心的建设,形成了新中心区的基本框架。启动了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自来水管网、国家电网、通讯网络覆盖全镇,排污管网工程加速推进,形成了设施齐全的配套体系。建成了柳青路、柳黄路、柳江路、柳白路、104国道改线、柳翁路、城市中心大道、大兴路等城市主干道路,并重点提升沿新104国道线的产业集聚带,形成了生产性服务主导的发展主轴;贯通了中心大道、柳江路和外环线,形成了城市拓展、服务更新的带动轴;提升了柳青路、柳黄路、柳翁路、大兴路等城市主干道的商贸流通功能,形成了商贸人气和生活服务的新区块。104国道柳市段拓宽、乐白公路拓宽、沈海高速柳市互通、柳青南路延伸、溪桥路延伸、文化中心等34项总投资53亿多元的重点工程项目即将开工,一个现代化城市已经初具雏形。

  浙江日报:作为县域中心区(副中心),中心镇在人口、产业等各方面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如何?

  胡成剑:目前,柳市镇以高低压电器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化和规模化体系基本形成,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生产能力最强、市场占有率最高、产业种类最齐的工业电器生产基地,产业辐射周边乡镇及温州部分地区,周边乡镇及外地到柳市镇从事高低压电器行业的人员近20万人,规模以上企业达568家,共有企业集团55家,产值超10亿元的有7家,超1亿元的有40家,5家企业跨入中国企业500强行列,14家企业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行列。2009年全镇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5.27%。

  浙江日报:柳市镇的产业特色有哪些?接下来,如何进一步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具体措施有哪些?

  胡成剑:柳市镇拥有“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断路器生产基地”、“中国防爆电器生产基地”、“中国低压电器出口基地”等四张国字号金名片,产业特色明显。为进一步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抓整合促进转型提升。全力打造“总部经济”,提升“总部”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引导优势企业通过整合重组、品牌建设、上市融资等方式,延伸和整合产业链;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提高中小企业配套能力和配套水平;启动占地893亩的湖头工业区B区建设,全面引导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改造,扶持企业规模做大,产能和自主研发做强,形成新型工业园示范和样板区;充分利用当前宏观形势和节能减排倒逼机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稳步推进落后企业整合、重组和淘汰,形成一定规模、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技术水平高的企业。

  二是重研发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2009年,全镇共创建温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乐清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镇工业产值比重已达到20%以上。推进研发力量和外部优势技术资源整合。鼓励企业在部分关键领域与中科院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乐清办事处、中科院电工所等科研院所联合研发或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全力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三是优结构实现协调发展。不断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紧贴工业升级需要,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商务、设计策划等生产性服务产业,启动占地600亩的柳市物流中心建设,同时依托城市化建设,加快“退二进三”步伐,重点推进占地233亩的外向型工业区“退二进三”工作。

  浙江日报:柳市镇所属市、县都为中心镇提供了哪些扶持政策?主要侧重哪几个方面?

  胡成剑:去年,温州市委、市政府制订出台强镇扩权改革意见后,我镇的强镇扩权改革工作迅速启动,试点方案已于2009年12月份经乐清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并组织实施。方案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大了扶持:

  一是加大用地支持力度。市政府在修编土地利用规划时,充分考虑柳市镇发展的需要,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加大调整农保力度,适当增加柳市镇建设用地总量和指标,确保建设用地需要。

  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和“事权、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完善镇一级财政的管理体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为加大对柳市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土地出让金除上交中央、省有关规费及业务费以外,80%留成柳市镇财政。

  三是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柳市镇的产业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要优先纳入温州市和乐清市的重点建设项目。柳市镇经济发展分局接受市发改局的业务指导,根据乐清市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制定柳市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全镇固定资产投资的综合管理;行使市级权限,负责对镇域内的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总投资500万元以下政府投资项目立项、下达年度投资计划,以及镇辖村级投资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审批、下达年度投资计划等审批事项,并抄送市发改局。按市级管理权限,自行负责镇域范围内技术改造项目的核准、备案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及省、温州市、乐清市规定需要前期审批的工业企业准入评审,并报市经贸局备案;市财政用于技改的资金,按照柳市镇工业产值在全市所占的比例切块给柳市镇后,由柳市镇经济发展分局自行审批技改项目的资金配套。

  浙江日报:针对目前中心镇“责大权小”的问题,市(县)里给你们下放了多少权力?增设了哪些机构,带来了什么“质”的变化?

  胡成剑:在此次强镇扩权改革中我们重点建立完善了四个机构平台,即柳市镇城镇管理综合执法大队,柳市镇行政服务中心,市招投标中心柳市分中心和柳市镇土地储备中心。在研究具体的扩权事项时,始终遵循“充分扩权、合理合法、权责一致”原则,市职能部门下放44项扩权事项正在逐步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行政审批权方面。健全市职能部门在柳市的派驻机构,在已经建立公安、工商、国税、地税、国土资源等五个分局的基础上,建立监察、规划建设、质监、环保等四个分局,九个分局正职为副科(局)级,倒兼市局党委委员。市职能部门对派驻机构进行充分授权,采取分局审批、市局备案的方式,进一步扩大派驻机构独立管理审批权。

  二是干部管理权方面。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市职能部门派驻柳市镇的机构及中小学校负责人的人事任免,需书面征得柳市镇党委、政府同意,并参与任前考察。市职能部门派驻机构及中小学校负责人同时纳入柳市镇干部考核管理,考核分占个人考核总分的50%,对工作不力、不配合、不支持的,柳市镇党委有权建议主管部门调整或建议市委责成主管部门调整。市职能部门派驻机构及中小学校等单位党组织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由柳市镇党委负责党员发展、教育、管理、换届选举、党组织负责人任免和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

  浙江日报:目前,柳市镇体制机制创新有哪些具体做法?成效如何?

  胡成剑: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优化行政管理和运行体制。对镇内设机构进行重构,逐步建立起“小政府、大服务”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镇内设“五办、五科室、七分局、一中心、一大队、一所”,通过中心镇内设机构调整,使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扩大,镇政府与驻镇单位之间,驻镇单位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驻镇单位围绕乡镇转”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对上负责与对地方负责的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服务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也进一步增强。

  二是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为适应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要求,柳市镇积极构建“5+1+1”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即:镇党委下设5个办事处党工委、1个机关党工委和1个社工委。其中办事处党工委分为办事处村(居)党组织和非公企业党组织两块,非公企业党组织可根据区域需要,设立党总支。以建立“党员阳光驿站”的形式,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拓展服务领域,不断实现服务基层党组织全覆盖。

  三是优化干部队伍用人机制。一方面注重从基层识别和选拔干部。加强驻村干部队伍建设,配齐配强驻村力量,我们的思路是好的干部要驻村。另一方面完善干部交流机制。建立和完善一般干部的流转机制,激发工作活力,形成奋发向上、克难进取的良好工作氛围。

  浙江日报: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等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成果有哪些?

  胡成剑:近年来,我镇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这一主线,科学实施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公共服务建设,加快了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镇村环境。“清洁乡村”和“星级卫生村”创建等活动不断深入,6个村通过省级环境整治待整治村合格验收,6个村通过温州市环境整治合格村验收,25个村上报乐清市环境整治合格村创建,12个村上报市全面小康示范村。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农村社区20个,其中1个准备上报省级农村社区示范点;建立社区学校1个、分校3个。目前,全镇77个村已经全部实现垃圾统一收集无害化处理,62个村完成了截污纳管,2个村建立了独立的污水处理池。旧村改造有序推进,6个村已经启动改造,后续批次22个村准备依次启动。镇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整体形象明显改观。

  二是统筹镇村产业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柳市镇在工业快速发展之时,不忘“三农”工作的及时跟进。除上级各项补助外,镇财政每年都投入600多万元用于反哺农业,粮食生产保持稳定,2009年总产量为9770吨。同时充分发挥农村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节点作用,鼓励其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328元,位居温州市所有乡镇前列,上园村、长虹村资产超亿元,年集体收入超千万元,成为全国闻名的小康村。

  三是统筹公共服务共享,提高保障能力。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全面落实了低保、优抚、抚恤等政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全面推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平安柳市”建设扎实推进,基层创安活动蓬勃发展,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和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目前,全镇有1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1所中心卫生院,3所卫生院,每个村都建立了卫生室,新型农村医疗参合率达94.8%。建有敬老院1个,星光老年之家24个。成立了柳市慈善分会,筹集基金800多万元。加大了对口支援和困难户帮扶力度,每年扶贫慰问资金达500多万元。

  浙江日报:国外区域性中心城镇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成功的中心镇必定有属于自己的特色。请问你们将如何在中心镇向小城市转型的过程中树立自己的特色?

  胡成剑:特色是城市的永恒生命力。一座富于个性和特色的城市,犹如一本集思想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好书,给人以阅读的快感,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使人感悟,让人回味。为此,我们将从多角度培育和塑造个性柳市。

  一是以特色文化打造个性柳市。文化是城市品牌的灵魂和核心。一个城市的文化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个性就越强,品位就越高,特色就越鲜明。为此我们在推进柳市镇向小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将坚持以先进文化引领城市文化建设,把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作为提升柳市形象和竞争力的核心来抓,不断从柳市人“敢为天下先”精神和电气产业发展形成的优势中,提炼柳市城市文化主题,打响柳市品牌,扩大柳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是以特色经济打造个性柳市。有“市”才有“城”,无“市”不为“城”。城市的发展需要强大产业经济的支撑,没有特色产业支撑的城市是一个空壳,是一座严重“贫血”的城市,也是没有发展动力的城市。今后,我们将在以高低压电器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化和规模化体系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浙江省工业电气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努力构建现代工业电气产业集群,实现“产品高端化、经济集约化、品牌差异化、链条国际化、产出高效化”。同时进一步发展特色配套服务业,完善生产性配套服务产业,走出一条符合柳市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

  三是以特色生态打造个性柳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既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又是发展特色城市的独特优势。我们将充分发挥河网密集和城镇周边的山体优势,加强柳市千河、乐琯运河、白浦河等水网资源的保护,结合商业街打造滨河景观休闲带,开发沿河休闲资源,维护龙岗山生态资源,注重保护柳市镇特色文化、历史遗迹等人文资源,在城市开发建设进程中,注重文化元素的契入,扩大城市公园、绿地和休憩场地面积,形成山水、人文、城市一体融合的建设格局。

  塑造城市特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较长过程。我们将结合柳市实际,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城市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注入原创性的精神、观念和方法,力争使柳市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独特性,充分展示柳市的个性和特色,开创柳市城市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文/张 晨 霍晓阳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6 日以继夜 生生不息 2010-11-09 nw.D1000FFN_20101109_1-00006 2 2010年11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