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创富年代·商道

两个中国式“市场悖论”

  赵 伟

  浙江大学国际经济

  研究所所长 

  

  

  诸如此类的中国式“市场悖论”现象,显然是西方经济学家们未曾见过的。解决这些悖论现象的出路,显然有赖于深化体制改革。

  三位经济学家彼特·戴蒙德、戴尔·莫滕森、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关于存在搜寻摩擦情形的市场分析”的研究,最近受到人们关注。他们的研究聚焦于如下“悖论”现象:一方面存在大量失业,另一方面则有众多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手。这个现象在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由来已久,近年在中国也开始露头了。最近的态势是,一方面沿海许多产业区出现“用工荒”,招不到足够的人手。外贸公司的朋友说,时下外贸订单虽然不少,但轻易不敢接受大单。原因在于,拿了订单很难找到合适的工厂一下子给生产出来,而工厂则苦于人手不足。因此,哪家工厂有足够的人手,那家工厂的老板就“牛”。然而另一方面,无论在内陆地区还是沿海地区,都有大量年轻人无所事事,四处奔波为找工作发愁,从高中生到大学生和研究生,都存在严重的“就业难”问题。

  除了劳工市场这个奇特现象外,还有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市场悖论”现象,这便是产能过剩与“涨价潮”齐头并肩。各种分析与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早先是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后来波及到电解铝、铜等有色金属行业,再接着是电缆、电器等行业。就连此次世界经济危机期间作为“新增长点”异军突起的汽车,也露出产能过剩的苗头。最新估计是,目前小轿车生产能力接近1800万辆,而年销量也就1400多万辆。还有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国家一鼓励,立马形成一哄而上的态势。然而另一方面,让大众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物价也一个劲地往上蹿。CPI也好PPI也好,都有“蠢蠢欲动”之势。尽管“有关部门”在卖力地压制,“三令五申”制止乱涨价,但价格还是一个劲地往上涨。以致央行不得不拿出看家本领,祭起“加息”大旗。如果说短缺行业涨价是情理之中,那么过剩行业也跟着涨,就不怎么正常了。以产能过剩呼声最高的钢材为例,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9月份“部分重点企业”钢材出厂价比上月全面上涨,10月份大部分钢材价格继续攀升,而过剩最为严重的水泥,也是涨声一片。至于与民生有关的行业,变着法子涨价的也不在少数。

  关于劳工市场“悖论”,研究者将其归因于市场信息流动不顺畅,人们需要花时间去搜寻有关信息,因而存在所谓“搜寻摩擦”。然而在我看来,这是基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的结论。中国的情形则大为不同。除了劳工市场信息不通畅而外,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市场分割,而市场分割的根子在于体制扭曲。体制上的扭曲以行业间巨大的收入差距表现出来,政府公务员待遇优厚,垄断行业与一般行业收入差距巨大,同样学历及同样潜能的人,若进入不同行业,其收入差距将可谓天壤之别。大量高校毕业生都在想方设法向这些行业挤,即使“待业”也在所不惜。而在“蓝领”劳工市场,城乡分割的体制与不断上涨的城市生活成本,阻碍着乡村与城市两个劳工市场的一体化,因而阻碍着劳动力的正常流动。

  关于过剩与涨价并存的悖论现象,西方发达经济体也曾有过,那就是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涨”,但滞涨的重要特征是经济停滞,目前中国经济情形则截然不同,经济依然保持着全球最高的增长速度,未有滞涨而产能过剩物价上涨悖论,也显系中国所独有。这个悖论生成的原因,多半也可归入体制因素,在各种体制因素中,垄断因素同样重要。略作分析便不难发现,目前产能过剩的行业,绝大多数是垄断性行业。恰是垄断行业在产能过剩时的“硬撑”,造成一种格局,要么迫使“主管部门”批准其涨价要求,要么迫使有关政府部门开启新项目,为其过剩产品寻找出路。

  诸如此类的中国式“市场悖论”现象,显然是西方经济学家们未曾见过的。解决这些悖论现象的出路,显然有赖于深化体制改革。


浙江日报 创富年代·商道 00014 两个中国式“市场悖论” 2010-11-09 nw.D1000FFN_20101109_8-00014 2 2010年11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