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创富年代·寻迹

龙游商帮:老树待发新芽

  在西方国家,人们寻求经济发展的特点,总是从宗教开始追根溯源;而在中国,则需研究当地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到了经济领域,就是商帮文化。

  龙游商帮,这个被纳入“明清十大商帮”、被省内外数十位专家称为“浙商之祖”的古代商帮,能给今天的浙商带来怎样的思考?商帮,这一饱含中国历史精髓的“老树”能否在全球化的今天发出“新芽”?

  一句俗语解封千年商帮

  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域都有商帮文化,而以甬商、温商为代表的浙商自改革开放以来,以敢闯、肯干闻名于世,也在改革浪潮中挖掘到了第一桶金。而他们的原型,其实可以追溯到千年前浙西一个不起眼的县城龙游。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学文告诉记者,历史上的龙游商帮,可以说是浙商的祖先。

  龙游商帮,并不局限于龙游县现在的区域。现在的衢州、金华甚至绍兴等地区,当时都被纳入龙游商帮的地域范围内。

  这个在明清十大商帮中唯一以县域命名、与徽商晋商齐名的商帮,差点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凭着民间流传甚广的一句俗语“遍地龙游”,陈学文四处寻觅史料,在日本偶然发现了一份珍贵史料《皇明条法事类纂》,确定了龙游商帮存在的事实。

  原来,在明代,龙游商人与江右(现在的江西)商人来到云南姚安经商垦荒。由于迁徙人数达数万,引起了明朝政府的恐慌。成化年间,政府多次发文通令浙江、江西两地,要求遣返这批商人,却收效甚微。这一段历史让陈学文确信,龙游商帮不仅存在,而且影响力不小。

  也是在陈学文的介绍下,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期撰写中国古代著名商帮典籍的专家们了解并接受了这一商帮的地位,并将龙游商帮纳入明清十大商帮。

  龙游商帮在珠宝业、印书业、屯垦业、长途贩运业都有重要地位。到明中叶嘉靖万历年间,龙游商帮经营足迹东到沿海,南到福建,西到四川,北到北京,外到日本、吕宋等地,因此也就有了“遍地龙游”之说。

  不过,这个从明代中叶到清代中期达到鼎盛的商帮,却在清朝末年逐渐衰落。究其原因,一来,是因为当时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中国的贸易开始从内陆向沿海转移,龙游不再占据地理优势;二来,也是因为小富即安的思想日渐盛行,许多商人丧失了当年远走天涯的锐气和气吞山河的雄心,加上不重视捕捉新信息和学习新知识,原有的产业开始衰落。

  “遍地龙游”历久弥新

  有人会不解,研究这样一个沉寂多年的商帮,有何意义呢?

  陈学文却认为,研究现代商业,就必须研究中国的商业史,“龙游商帮缘何兴盛、缘何沉寂,对现代浙商乃至其他商帮,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要知道,龙游商帮既没有强大的宗教势力做后盾,也没有官府背景的支撑,却自立于商帮之林,同时能够从事珠宝这样资金需求大的特殊行业,靠的是什么?

  或许“遍地龙游”这一民间俗语,已经是最好的诠释。浙江省浙商研究中心主任吕福新告诉记者,龙游商帮最大的特点,就是行商至边陲、村镇。陈学文甚至称龙游商帮为“中国西部开发的先驱者”。

  四处行商的结果,就是将赚来的原始资金转向手工业、工矿产业等利润更多的领域,将商业资本转化成为产业资本。至今,这一点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魔力!远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龙游村”,就成了龙游商帮的现代版本。

  在这个以羊绒衫闻名的城市,聚集着数千名龙游人。他们在这里开采被誉为黑色金子的煤。从买断煤矿采区到土石方剥离承包,从购置挖机、自卸车到场地指挥、开票记账、修配餐饮,从煤炭营销到长途运输……三四年的功夫,龙游人已在鄂尔多斯围绕着同一个产业抱团发展,他们日常生活的矿区则成了名副其实的“龙游村”。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吕政说,清时期的晋商,也是靠着走西口创造财富神话,对于现代商人,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仍然是获得机会的重要选择之一。

  一张宣纸描绘厚重产业

  尽管龙游商帮曾有的辉煌已经落幕,但现在的龙游,仍有腾飞的后发优势,而这一重担,就落在了龙游现代商人的身上。

  “这种重担,并不是一味地要求商人做大做强,政府部门引进大项目、大企业,”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王曙光说,“从另一方面看,做深不起眼的小产业,赢得尊重的同时也获得了不可替代的市场地位。”

  而龙游宣纸,就是这样的一个鲜活例子。

  在书画界,龙游宣纸的地位与徽州宣纸不相上下,至今仍然坚持土法制作,不仅价位比同类宣纸贵上1/3,还是龙游的一张名片。而龙游宣纸今天的这一地位,除了以往龙游造纸业的数代累积,还得益于龙游辰港宣纸有限公司董事长万爱珠。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万爱珠就经常背着宣纸,为各地的书画家送宣纸。“上海的陆俨少、谢稚柳,杭州的沙孟海、郭仲选……都用我送上门的宣纸呢。”相比徽州宣纸,龙游宣纸立体感强、渗透力好,更具拉力,因此老书画家都愿意常年订购龙游宣纸。

  那时的交通并不发达。万爱珠一般带上50多公斤重的20多刀宣纸,辗转于各地的车站,将龙游宣纸准时送到书画家手中。后来有了高速公路、火车也提了速,这些相熟多年的书画家仍然由万爱珠亲自送货上门。万爱珠现在已经60多岁,但她说,“要是这些人还需要我的宣纸,我还要亲自送上门。”

  在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送纸感情”中,万爱珠和她的龙游宣纸也在书画界占据了牢固的一席之地。尽管辰港现在每年的产值只有千万级别,但它的产品却成为龙游乃至龙游商帮的名片,拥有巨大的品牌价值。

  龙游位处浙西,在浙江的经济排名较为靠后,但在专家眼中,这只是暂时的。就拿龙游人最常吃的特产——发糕为例,王曙光建议,不妨多学学嘉兴粽子。嘉兴的一个粽子走遍天下,龙游发糕照样也可以,关键是看龙游商人如何花心思做深这个产业了。

  欲发新芽

  浙江成为经济强省,浙商进取的商业精神功不可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带有浓郁血缘、地缘特色的商帮文化,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今天再提倡商帮文化,是否已过时宜?

  吕政并不那么认为:商帮文化,其实是中国文化传统在经济领域的表现之一,文化这只无形的“手”虽然不及市场、政府这两只“手”强烈,但也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因此,与其否定商帮及商帮文化,不如寻求突破自我的新路,以求转型升级。

  在嗅觉敏锐的浙商中,正涌动这样的浪潮。杭州龙游商会会长柯国宏在十年前创办的凯马国际有限公司,如今已经是五金行业的佼佼者。公司注册的KEMA牌商标在一些中东、美洲国家更是家喻户晓。凯马已经实现了从五金工具的品牌、销售向产品设计、制造、售后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延伸。今年开始,柯国宏又将成立投资有限公司,上市作为凯马的下一目标。“前几年,浙商不愿意通过上市扩大规模、改革企业管理模式、引进新鲜血液,但现在,我们的思维正在发生改变,开始学习如何向社会获取资本、人才。”

  而新兴产业也成为他们勇于尝试的新领域。像奥康这样一家制鞋企业,从七年前也开始投资生物制药,今年终于可以规模生产。曾经是全国最大低压电器生产商之一的正泰,现在力争在光伏产业做大做强。今年,正泰与青海格尔木签订了500MW光伏发电项目,将光伏产业布局到了颇具潜力的大西部。

  当年龙游商帮走过的历程,今天已经在浙商身上重新演绎,或许人们还想看到更多……而这个古老的商帮,人们也期待着以现代手笔重新登场。


浙江日报 创富年代·寻迹 00016 龙游商帮:老树待发新芽 2010-11-09 nw.D1000FFN_20101109_7-00016 2 2010年11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