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版

文章导航

莲都

  热烈庆祝丽水撤地设市10周年

  莲都

  生态惠民路越走越宽

  “十二五”感言

  深化莲都生态区建设

  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中共丽水市委常委、莲都区委书记 陈瑞商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发展理念,对“欠发达、欠开发”的莲都来讲,无疑是一次实现“弯道超车”的难得机遇。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生态区建设为载体,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为龙头,以走在丽水市前列为目标,不断探索实践符合莲都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最大限度发挥优势。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是莲都发展的生命线,更是莲都发展的最大潜力和竞争力。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我们必须对莲都的生态优势进行重新认识和审视。要以更高标准保护好生态、建设好生态,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容量。要以更大力度提升生态农业,加快推进丽水农业生态科技园、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开发建设,充分发挥设施农业的引领作用,实现由生态农业大区向生态农业强区转变。要以更快速度培育生态旅游业,深入挖掘生态文化内涵,全面启动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扎实做好古堰画乡、东西岩、石牛城市温泉“三大景区”开发建设和提升工作,使其成为生态经济最具优势和活力的增长点。

  最大力度做长短板。作为欠发达地区,生态工业经济是莲都的最大短腿。必须进一步坚定发展生态工业的信心,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主战场,集中力量加快碧湖产业区块开发建设步伐,推进生态工业经济扩量提质。作为欠发达地区,民生问题历史欠账较多是莲都的最大实际。必须进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加快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全面推进城乡融合,不断提高发展的稳定性、普惠性和协调性,使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更加牢固。作为欠发达地区,要素分散是莲都的最大制约。必须以中心镇、中心村培育工程为抓手,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推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在更高层面实现集聚发展。

  最大努力走在前列。以生态文明建设走在丽水市前列为既定目标,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在丽水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与打造“丽水市统筹城乡先行区”紧密结合起来,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起来,提升生态意识,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法规,营造良好氛围,使生态文明建设内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推动生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力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莲都。

  “众山环簇,状如莲花”,“莲城”的美名源自宋代。莲都区位于瓯江中游,是“中国生态第一市”——丽水市政府所在地,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区,市区环境质量连续五年在全省11个设区市的市区中排名第一。

  丽水撤地设市十年间,莲都区一直在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立区”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2009年,市区生产总值143.2亿元,是2000年的4.7倍;生态保护扎实推进,河道、河滩整治硕果累累,母亲河瓯江重焕新颜,环境质量全国全省领先;生态文化同步发展,畲族文化、通济堰农耕文化、西溪古民居文化等得到传承发扬,生态文明氛围日益浓厚……

  正是这条统筹城乡的生态惠民之路,造福了38万莲都人民。

  

  生态农业:绿色产品进了世博会

  

  从传统的耕作模式到无公害蔬菜走出家门,莲都区的生态农业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的5月到10月,莲都区郎奇农家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大棚蔬菜基地里的四季豆、黄瓜、长豇豆等无公害蔬菜,经过严格的安全检查后,一车车被运往上海,其中很大一部分供应上海世博会。曾经种菜自给自足的农民们没有想到,有朝一日,田埂旁能搭起绿色大棚,家门口能建起合作社,种了大半辈子的蔬菜还能专车运往世博,普通农民能加入合作社当主人……

  撤地设市以来,莲都区立足生态资源优势,以建设“高效、生态、安全、优质”的现代农业为发展方向,积极探索有利于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走基地化建设、市场化经营、科技化进步之路,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十年中,农业经济平稳增长,先后建成了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产销两旺的农业产业带,蔬菜、水果、畜禽三大产业生产规模居全市前列,茶叶、瓯柑、笋竹两用林“三大潜力产业”总面积达到12万亩。

  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莲都区先后被评为全省首个无公害水果示范基地县、“全国第二批无公害农产品(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还获得了“中国椪柑之乡”、“中国水果百强县”、“浙江省九坑桃之乡”等美誉。累计有51个农产品通过绿色、有机、无公害认证,农业品牌数量、质量在全省居于领先位次。

  数据,说明了莲都区生态农业的成就:

  十年来,农业总产值由10.6亿元增加到17.21亿元,占全市1/5,年均增长5.5%;

  十年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3257元增加到7074元,年均增长9%,已连续23年居全市首位。

  十年来,莲都区着力于“发挥生态优势,建设绿色莲都”为目标的生态示范区建设,全区森林覆盖率达80.1%,地面水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标准以上,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被喻称为“绿色氧吧”……

  

  生态旅游 山水品牌名声鹊起

  

  “青山碧水润眼眸,果品飘香入画来,生态绿浸田园梦,未到莲城先醉人”。近年来,莲都的旅游资源得到大力开发,“秀山丽水、画乡莲都”的旅游品牌名声鹊起。

  大港头的村民不会想到,十年后,家门口的那条青石板路成为了画廊一条街,一间间古朴的画室悄然开张,青山碧水旁,幽幽小巷间,涌现了无数的写生者、摄影家、游客……昔日的小村庄成为了繁忙的中国摄影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油画写生创作基地、中国商品油画生产基地……

  古堰画乡位于距丽水市区20公里的碧湖镇和大港头镇。这里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千年通济堰与古樟群、翠绿竹林构成了幽雅的自然生态环境。如今,古堰画乡已经成为莲都生态旅游的一大品牌,也是“丽水市十大名片”之一。

  莲都的美,又岂止古堰画乡?近年来,莲都区致力于挖掘旅游资源,培育旅游产业,提出了“树立一个形象,推进两大建设,打响四大品牌”的总体思路。一个形象即“秀山丽水,画乡莲都”。两大建设即省级旅游度假区和浙西南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打响四大品牌即打响古堰画乡、风情东西、城市温泉、乡村旅游。东西岩景区在去年成功创建成为了丽水市区唯一的国家4A级景区;“石牛温泉”是莲都旅游的龙头项目,引入资金5.5亿元,目前正在加快建设过程中;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农家乐”经营户达到了130家。

  十年来,莲都区扎实推进生态旅游开发:200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3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8亿元,旅游产业正逐步向莲都“三产”龙头产业大步迈进!

  

  河道保护 秀丽瓯江重现风采

  

  绵绵括苍峻岭,盈盈瓯江清波。十年来,莲都区委、区政府一直致力于瓯江沿线的河道整治工作,并承诺在2011年内还莲都人民一条“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瓯江。

  800里瓯江是我省第二大江,更是丽水人民的“母亲河”。莲都区位于瓯江中游,其境内河流皆属瓯江水系。但一直以来人们对她索取多、呵护少,尤其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瓯江的环境压力增加,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特别是一度出现的无序采砂,河道千疮百孔。瓯江的生态遭到了破坏。

  为此,莲都区委、区政府全面启动“生态河川”修复。四年来,共关停砂场27家,现仅剩的5家砂场也将在合同到期后全部关停;共收取瓯江生态修复保证金550多万元,用于河道修复。至2011年底,瓯江干流莲都段河道将在全市率先实行全面禁采。目前,合同到期的20家砂场全面完成了平复任务,共平整河道面积250万平方米,平复弃渣方量500万立方米,基本实现了降坡、填坑、平整、恢复和消除“千岛河”现象的目标,瓯江流域原生态自然景观将得到有效的修复和提升。2009年,莲都区更率先完成《水域保护规划》,成为丽水市首个通过政府批准的水域保护规划。

  在沿江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瓯江正在恢复往日的宁静,两岸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得以休养生息的瓯江如同一轴展开的山水画卷,“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生态风光正在展现。

  如今,每当夜晚来临,华灯初上,瓯江两岸就成为市民游玩散心的好去处。南明湖上,游船载着乘客,由西向东缓缓经过四座大桥,有闪着银光的桃山大桥,有像披着彩带的瓯江大桥,有如巨人般矗立在湖面的紫金大桥,还有半圆型安静秀美的塔下大桥,坐在船上,迎面是徐徐吹来的微风,底下是在灯光的映衬下波光粼粼的湖面,美不胜收。

  岸边的防洪堤上,远远就能看到人潮涌动,欢笑声、音乐声交杂在一起,热闹非凡。南明湖畔的防洪堤还成为了市区60个“天天乐”文体广场之一,每天晚上,总有舞林高手齐聚这里,交流心得,切磋舞艺。七十多岁的徐老伯和我们说,“晚上到防洪堤走走,跳跳舞,吹吹风,很舒服的。不仅锻炼了身体,还交了一大批朋友,这日子过得是越来越开心了。”

  

  新农村建设秀美山乡“华丽转身”

  

  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实现了莲都区农村的一次次“华丽转身”,让无数百姓受益,让“脏、乱、差”远离村庄,让秀美山乡旧貌换新颜。

  十年来,莲都区先后开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农民饮用水工程、广播电视“村村响(通)”工程等。截至2009年底,累计创建省、市级新农村示范村20个,整治村庄286个,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9879户,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17.27万,实现行政村通广播率和有线电视联网率均达95.1%,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危旧房改造让众多农民住上了新房。2009年以来,莲都区开展以“改造空心村、撤并自然村、建设新农村”为主要目标的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累计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9879户,其中新建5142户,59个村启动了整村连片改造,1500多户农户实施拆旧房建新房,700多户农户完成建房喜迁新居。

  2009年以来,莲都区在总结2003年第一轮村庄整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将工作重点由“面的拓展”向“亮点提升”转变,全面启动以沿路、沿江、沿景区为重点的“三沿”整治工程,对16个村实施集中整治,致力将50、53省道沿线区域打造成为展示莲都村庄整治水平的“视窗”,带动全区村庄整治工程向纵深推进的“样板”。

  中心村建设稳步推进。莲都区按照“规划先行,政策推动,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以规划布局为龙头,以农村宅基地整理复垦、旧村改造、农民异地转移、村庄整治和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中心村培育建设工作。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基本完成全区区域村庄布局规划修编工作,规划到2020年,全区培育建设中心村43个。

  

  生态工业 经济与环境齐头并进

  

  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齐头并进。十年来,莲都区选择了一条发展生态工业的路子,规模企业由13家增加到57家,规模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3%上升到63%。2009年,全区工业总产值是十年前的3.4倍,涌现出了依莱特、不知、燕京等省级绿色企业。 

  在加快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保护环境,确立了“工业强区、绿色兴区、环境立区”的“三区”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工业经济起步较晚、无污染的后发优势,立足莲都实际,强化选商引资,依托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坚定不移地走发展生态工业经济之路。

  发展园区工业,培育产业集群。建设南山工业园区、碧湖产业区块、郎奇工业区等工业项目集聚区,引导企业和项目集聚发展。加强选商引资,严把项目准入关。按照建设生态示范区的标准,把环保评估作为审批、核准新上项目的前置条件,通过有选择的招商引资逐步培育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把节能降耗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加强节能监督管理,鼓励和引导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改进生产工艺,实现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使防治污由末端治理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200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5.9%。

  丽水工业园区产值占比从2001年的0.3%提高到2009年的31.9%;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比比撤市建区时提高了34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比2004年翻了一番,工业经济的基础和动力得到了明显增强。

  来自中国生态第一市的报告——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0 莲都 2010-11-04 nw.D1000FFN_20101104_2-00010 2 2010年11月0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