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理论视野

走出“比较优势”的陷阱

  欧阳君山

  

  当今时代,全球化愈来愈深入。按传统的看法,经济全球化只有分工合作,人人皆有“比较优势”。流行观点认为,比较优势是个天大的便宜,哪怕样样落后于人,但总有机会成本比人低的,不亦美哉!其实,这是严重的似是而非。

  何谓比较优势?严格地说,经济学也缺乏统一的界定,最常用的定义是: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作为正式的概念,比较优势最早由古典经济学的著名代表大卫·李嘉图提出。但追根溯源,比较优势应该来自于“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分工合作理论。事实上,斯密本人就已经提出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合作推广到国际关系上。即是说,比较优势的本质要到分工合作中去寻找。

  为什么会有分工合作呢?背后有“我”的算计,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就是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其他的都交给别人,所谓的“委托—代理”——分工合作的本质就在这里。就是说,在分工合作中,在比较优势中,有主动者和从动者,更明确地讲,有一方是老板,而另一方属雇工。收益当然是不对称的,原则上,委托人的收益高于代理人,要不然,委托人提出委托干什么呢?

  比较优势是不是个天大的便宜呢?好好掂量一下吧,问问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哪,看看自己是老板还是雇工,别急着沾沾自喜。就国与国之间而言,这是很容易辨别的,因为国际分工合作最后会形成一条产业链,居于高端的是老板,位于低端的是打工仔。

  举苹果公司推出的新款手机iPhone4为例,《纽约时报》有文章曾从产业链上解剖说:一部售价600美元的iPhone4,材料成本约187.51美元,大部分来自韩国,占到约80美元,其余的来自美国、德国和日本一些公司。包括富士康在内的中国企业主要是进行组装,每台仅有6.54美元的酬劳。而苹果公司呢?每台iPhone4获利高达360美元。老板与打工仔的差别何等巨大——这应该也是科技与金融齐飞的美国,其制造业几十年来不断萎缩的重要原因,山姆大叔没心思打这份工!

  当然,人群中总是有主动者和从动者,天底下也总得有人做代理,当雇工,至少比没工作强吧,更何况还可以卧薪尝胆图赶超。历史经验也表明,用比较优势进行赶超,对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而言,几乎不可避免。但一个做雇工的在老板面前津津乐道自己的比较优势,是不是应该就此打住?

  中国尤其应该打住。尽管有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但产业链低端的位置让中国饱受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世界工厂”的代价极其高昂。综合世界银行、中科院和环保总局的测算,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左右。更要命的是,中国作为低端打工仔还非常的费力不讨好,不仅美国不时指责中国的贸易政策和人民币汇率过低,别的国家也开始群起而攻之。

  中国必须突围,必须转型,必须升级!如果说比较优势,这恰恰就是比较优势注定的;如果说产业战争,比较优势的背后就是产业战争,比较优势就意味着产业战争。道理最简单不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个人甘于做好士兵,原本就是冲着将军去的。以中国人之智慧、勤劳和勇敢,可以大胆断定,中国能当上也必当上世界的将军!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08 走出“比较优势”的陷阱 2010-10-25 nw.D1000FFN_20101025_5-00008 2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