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中心镇如何变成小城市

——访省中心镇发展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姚作汀

  本报记者 苏靖 

  

  近来,我省的小城镇发展改革频频引起国内关注。近日,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意见》),对加快中心镇改革和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省发改委副主任、省中心镇发展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姚作汀。

  记者:让镇变成市,听起来很好。但实现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中心镇的发展对于浙江有何重要意义?

  姚作汀:县域经济是浙江的特色,承载了相当规模的浙江经济。不少农村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但是往往分散、规模较小,资源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不高。培育中心镇,就是要使产业集聚起来,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以高效利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完善市政功能,加快集聚人口,使人民群众获得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而人口集聚所带动的内需市场也不可小看。可促进中心镇在城乡统筹中更好地发挥上接城市、下连农村的战略节点作用和辐射带动作用。

  在新的发展阶段,培育发展中心镇和小城市,已成为新型城市化的一个重大举措,对我省具有深远的经济社会意义。最近我省又进一步提出了小城市培育总体思路和目标,在200个中心镇中择优选择20个左右的特大镇开展试点,在“十二五”末,将他们培育成为经济繁荣、功能完备、生态文明、宜居宜业、集聚能力强、带动效应好、体制机制活、管理水平高的小城市。

  记者:我省近年来已在中心镇培育方面下了不少力气,最近出台的《意见》与以往相比,有何突破?

  姚作汀:2007年省政府就公布了第一批141个省级中心镇名单,并先后作出一系列推进中心镇发展、深化中心镇体制改革的部署。当时的改革重点主要在要素保障、加大投入力度以及部分体制机制创新上。现在我们的改革更加重视强调城市功能的提升、服务能力的提升、管理体制的创新等。要推动试点镇加快构建让群众满意的六大网络包括基础设施网络、社会事业发展网络、社会保障网络、商贸服务网络、社区服务网络、社会管理网络。简而言之,就是要让中心镇转型升级,走上新型城市化道路。

  过去,我们更重视农村工业化,对工业关注度较多。而现在我省明确提出了中心镇的三次产业要协调发展,特别是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达到35%以上,这也成为衡量中心镇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指标。

  记者:一些经济较发达的镇级领导有时抱怨“事多、钱少”,让这些中心镇向城市转变,书记镇长们的担子更重了。有人称之为“小马拉大车”,这该怎么办?

  姚作汀:我省有不少中心镇的经济规模超过了中西部县一级城市,但在管理体制上却是按老的乡镇管理,出现了这种“小马拉大车”不适应的情况,这在我们新一轮改革中将发生重大改变。

  比如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允许中心镇根据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和管理任务等情况,在核定编制总数内统筹安排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对县级部门派出(驻)中心镇机构还创新了“事权、财权、人权”三权分离的体制改革,一些特大镇还可以设分局,这样的力度是从未有过的。在土地、金融、财政方面的扶持力度,各个中心镇也将可以明显感受到。比如财力会适度向中心镇倾斜,扶持资金每年达10亿元;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中心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办企业或参与开发经营;每个中心镇原则上都可创造条件设立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且支持镇上各类金融机构加入支付清算系统。

  再拿强镇扩权改革来说,过去我省一些中心镇主要是在经济类审批权限上有所放开,而这一轮改革中,中心镇不但经济审批权进一步扩大,而且还增加了市容设施等社会管理权和一些行政执法权。

  记者:对于在镇上生活的农民来说,他们能感受到什么样的变化?

  姚作汀:中心镇是就近承载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平台。为了让农民更好进城、进镇,户籍制度改革力度也更大了。以往固定职业、稳定收入、稳定住所是农村居民拿到城镇户口的必要条件,现在只需要在中心镇有合法固定住所就可自愿申报登记了。而且,农村居民还可以“脱三换五”,也就是自愿放弃承包经营权、宅基使用权、林权,可以换取和城镇居民一样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待遇。他们在城里生活肯定更安心了。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中心镇如何变成小城市 2010-10-15 nw.D1000FFN_20101015_4-00002 2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