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文化

让它从哪儿来,回哪儿去

第一视线将二氧化碳封杀到底

  本报杭州10月10日讯

  记者 叶玉跃 

  通讯员 陈炯炯 郑越 

  

  把多余的钱存进银行谁都知道,但生产过程中多余的二氧化碳也能存起来吗?10月9日晚,英国诺丁汉大学能源与技术协会主席Mercedes Maroto-Valer 教授和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方梦祥教授,做客省科协主办的“科技咖啡馆”,与观众面对面探讨“如何收集二氧化碳,低碳拯救地球”。

  咖啡馆内,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端着咖啡的上班族挤满过道,人多却不嘈杂。站累了,便拿几本书往屁股下一垫,席地而坐,静静地听两位专家讲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方教授带来了一组惊人的数据: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研究,当全球平均温度升高超过2℃,或者大气中CO2浓度超过450ppmv,地球气候将发生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变化,海平面不断升高,地球90%以上的物种灭绝,包括人类。

  全球如此,中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中国人均排放CO25吨,80%以上为工业排放。

  根据专家计算,若不尽快采取措施,到2100年,地球平均气温最高可上升5.6℃,最低1.3℃,最可能值是2.7℃。未来几十年人类面临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拯救自身的挑战。

  只有低碳,可以拯救地球!

  目前全球公认的低碳技术,有一种缩写为“CCS”的CO2捕获和封存技术,把碳结合储存起来,这是一种过渡技术。

  作为CCS技术专家, Maroto-Valer 教授说:“CCS技术是指通过碳捕捉技术,将工业和有关能源产业所产生的CO2分离出来,再通过碳储存手段,通过管道和灌装运输将其输送并封存到海底或地下等与大气隔绝的地方。”

  方教授说,在CO2储存方面,中国也在积极努力,一个是中石油的项目,二氧化碳打到地下采油处,十万吨一年。

  憋了一肚子问题的听众早已按耐不住,纷纷举手提问:现在土地那么紧张,到底能不能存放那么多的CO2?

  教授解释道:虽然全球每年的碳排放量以千兆吨计算,但土地的保存能力远远大于气体产生量。目前美国、欧洲等地均已发现充足的储存地点,像英国这样土地稀缺的国家在北海也找到了合适的存放点。 

  “如果存放CO2的地方发生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突然释放的气体会不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一位女听众很担心。

  Maroto-Valer马上做出解答:“地质学家在选择气体存放地时非常谨慎,通过大量研究考证,一般极少发生地质灾害。目前的观测和模拟实验都表明,在适当选择并进行管理的地质封存中,CO2在100年时间里很可能被保留在99%以上,并且也有可能在1000年中维持在99%以上。海洋封存的CO2释放将是逐渐的,会延续几百年。”

  方教授补充说:“目前我们经常把一些开采结束的油田、气田作为储气点,你想想,石油和天然气在下面呆了几亿年也没事,可见该区域地质条件稳定。其实,CO2就是人类挖出来的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形成的,把CO2打入几千米深的井底,相当于让它从哪来,回哪去!”

  有小朋友问:“能不能把埋进地下的CO2再变成煤和石油?”有老师问:“与其花那么多工夫把CO2埋进地下100年,为什么不干脆多种点树?或者干脆把CO2送到太空或月球上?”还有位来自西部的农民朋友问:“CCS技术那么贵,如果推广起来,我们西部地区怎么负担得起?我舅舅每天只用5瓦的灯泡,让他交钱埋CO2他绝对不干。”

  在提问交流环节中,听众高举的手从未停歇过,虽然问题五花八门、妙趣横生,看上去并不是那么“专业”,但两位专家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了细心的解答,“我们一年300亿的二氧化碳,靠植物吸收不了。”“低碳,应该中东部发达地区的人们多买一些单。”

  问题有止境,低碳无止境。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0 第一视线将二氧化碳封杀到底 2010-10-11 nw.D1000FFN_20101011_4-00010 2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