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经济

警惕理财品陷阱

  李建 

  

  金价持续上扬,相关理财产品逐步升温,不过陷阱随之而来。

  近日,中信银行一款挂钩黄金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就被指“不厚道”。这是一款到期收益与伦敦现货黄金挂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起始金额5万元人民币,期限3个月。若标的物价格到期后高过期初价达125美元,就能获得最高8%的年化收益;反之,只能获得0.1%的较低收益。

  不妨计算一下:国际金价眼下大约是每盎司1300美元,上涨125美元,涨幅约9.6%,而投资者的收益最多只有2%;若很不幸地上涨了124.9美元,投资者也只能获利0.1%。这里面最可怕的是:银行成了投资者的交易对手。对此,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与会计学教授赵欣舸评价说:购买者与银行要的结果不同,如果不能双赢的话,就存在对赌。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多种头寸对冲风险,并锁定回报。投资者赢的概率很小。

  不只是黄金,一些挂钩股票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同样暗藏陷阱。浦发银行推出的挂钩港股的一款理财产品,就曾因零收益而备受非议。按照该产品的游戏规则,将相关数字代入公式一计算,投资者彻底傻了眼——收益为零。东亚银行、深发展、光大银行等的理财产品,都出现过零收益甚至负收益情形。所谓“理财产品”,则是杀人不见血。

  很多人会说:投资者为什么之前不先了解清楚,比如产品到底是和什么挂钩的,游戏规则是怎样的,怎样才能获得最大受益?  

  可责任不能都推给投资者。美国就有相关法律条文,不允许卖给客户“不清楚”的理财产品。美国监管机构在投资者开户时会做很多调整,确保投资者利益,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现在,很多由国际投行设计的这些“奇异”的理财产品,已经流向了亚洲等地。看来,我国的监管部门也该睁大眼睛,帮投资者盯紧点了。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5 警惕理财品陷阱 2010-10-02 nw.D1000FFN_20101002_5-00005 2 2010年10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