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资讯

“景中村”整治: 翁家山满觉陇变“靓”

  西湖综保工程实施以来,每年都有保护成果推出,每年都有精品亮点出现。西湖的文化和景观魅力不断得到提升。通过西湖综合保护,恢复了西湖“一湖双塔三岛三堤”的历史大格局;实现了全线贯通西湖岸线、全部免费开放环湖公园景点和博物馆的“打通西湖,还湖于民”目标;进一步理顺了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拆除了影响西湖景观的60万平方米建筑,搬迁了景区265家单位、2791户居民;恢复了0.9平方公里西湖湖面;恢复建设了100万平方米公共绿地;完成了西湖疏浚工程以及引配水工程,西湖平均水深增加到2.5米,西湖水质得到极大改善;恢复、重建、修复了180余处人文景点;同时,景区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西湖原住民的生活品质也得以显著提升。

  江洋畈的次生湿地、官窑博物馆的南宋遗韵、翁家山的山地民居……每一项都是西湖综保工程的精品亮点,每一幅都是画不尽的良辰美景,读不尽的今风古韵。这些项目与历年来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推出的保护成果一起,与历史上各朝各代的西湖疏浚和整治工程一起,共同阐释了西湖作为不断演进、始终活着的文化形态的内涵。作为当代的西湖保护者,西湖风景名胜区将围绕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定位,进一步做好西湖 “保护、管理、经营、研究”文章,充分展示西湖的普世价值,维护西湖这一“活着的人文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西湖撷翠 湖川增色

  ——2010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国庆推出三大项目

  本版撰稿:麻剑辉

  本版摄影:孙小明

  西湖是杭州的“根”、“魂”、“脸”,是杭州文化的“金名片”。杭州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西湖的保护,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把保护西湖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以“保护西湖、申报世遗”为目标,按照“保护第一、生态优先,传承历史、突出文化,以人为本、为民谋利,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连续十年大力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今年以来,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紧紧围绕西湖申遗工作,进一步加大了西湖的保护力度,又圆满完成江洋畈生态公园、南宋官窑博物馆三期、翁家山上满觉陇区块“景中村”整治等三大项目建设,在今年国庆第九次成功推出西湖新景点。

  南宋官窑博物馆三期:遗址焕发新生机

  南宋官窑博物馆三期扩建工程系南宋皇城大遗址综保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于2010年3月1日率先启动。工程占地面积1648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80平方米。主要包括新建南宋历史文化陈列馆、名窑传承馆、休闲体验馆等建筑,完善景观绿化、安防系统等配套设施,并通过恢复历史文化景观、整治馆区环境、整合参观路线等措施,向市民游客全面展示南宋郊坛下窑址的历史风貌。

  扩建后的南宋官窑博物馆总占地面积达到60亩,是杭州市占地规模最大的一家博物馆。博物馆进一步优化了一、二期展厅间的参观游线,增强并完善原有的配套功能和展陈设施,有效展示中国陶瓷文化和南宋历史文化,极大地改善南宋官窑郊坛下遗址周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使遗址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全面提升了博物馆的品质,同时,也向真正成为集展示、教育、研究、休闲于一体的新型博物馆迈进了坚实的一步,必将成为杭城一处不可或缺的人文亮点。国庆期间,在三期新完工的南宋历史陈列馆和名窑传承馆分别推出《走进南宋——南宋历史文化陈列》和《清·雅——南宋瓷器精品大展》两大精彩展览。

  江洋畈生态公园:

  昔日淤泥库变身21世纪西湖生态公园典范

  江洋畈位于玉皇山南麓,三面环山,一面临路,南眺钱塘江,八卦田、吴越国钱王墓遗址、江墅铁路起点、南宋官窑等众多历史遗迹环绕四周,面积共19.8公顷,原系西湖疏浚淤泥堆积库区。泥库中含有大量的泥炭质土,具有高含水量、高触变性、低渗透性的特点。在经历将近6年的表层自然干化过程中,沉积于西湖淤泥中的水、陆生植物种子纷纷发芽,形成了以垂柳、湿生植物为主的次生湿地。但因缺少规划及应有的保护措施,库区植物杂乱无章,一直与外界隔绝。

  江洋畈生态公园建设项目主要是充分利用该区域三面环山、一面临路的有利环境,充分挖掘和展示该区块优厚的生态资源,以保护为前提,以湿地为特征,以历史为依托,以美食为亮点,力求将昔日的淤泥塘打造成集游览、休闲、餐饮、教育和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21世纪杭州西湖生态公园新典范。建设工程于2009年8月正式开工,包括铺设道路及景观栈道、修复室外生态环境、完善配套建筑及基础设施、增设文化景观陈设等内容。

  整治后的江洋畈生态公园面貌一新,真正体现了“生态”特色。江洋畈生态公园的“生态”并非局限于自然、野趣,而是“绿色、环保、节能、可循环利用”的现代化生态。在建设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环保材料,如路面大部分采用砂石路,园内钢板围栏、木栈道廊架等基础设施的承重材料都为可回收钢材料,不仅能保证设施持久耐用,还节省了其他有限资源。值得一提的是,园内两所公厕采用主体与屋架相分离的形式,主体部分无吊顶,充分吸收大自然的新鲜空气。

  将植物景观与原生态植物融为一体,是公园对“生态”特色的本色诠释。对淤泥库区进行地形处理和植物种植时,完全尊重原生态景观,突显植物自身姿态。完整地保留了原生态植被,将西湖淤泥滋养的次、湿生植被的自然演替过程作为一种独有景观和生态文化展现给游客。依偎河岸的原生柳树、散落草丛的无名野花、随风摇曳的狼尾草,还有不时掠过的小鸟、偶尔惊起的水禽、时时可见的两栖类野生动物……所有的风景,都伴着蜿蜒的景观栈道直抵公园深处,令人心醉。

  

  

  翁家山位于西湖风景区西南,烟霞洞附近,海拔176米,因村落以翁姓者居多而得名。村庄历史悠久,地理环境优越,历来是登高远眺和赏桂品茗的好去处。随着时代的变迁,翁家山村民居杂乱、基础设施落后、道路交通拥挤、细部环境滞后,“脏、乱、差”现象较为严重,与周边已整治好景区环境格格不入,群众要求整治呼声高涨。为此,今年全面实施了翁家山村庄整治工程,主要包括拆违清障、完善基础设施、实施立面整治、整治村落环境,凸显西湖山地民居特色。

  通过此次整治,翁家山村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提升,居民生活的环境品质得到显著提高,“新”翁家山村道路宽了、农居靓了、环境美了、生活品质提高了,居民脸上的笑容也更多了……

  通过整治,村里还多了几个游览休闲的新去处。

  乾隆古道:位于翁家山村南部,是一段宽约1.4米左右的石板路,入口位于密林当中,沿旁边农舍、茶地依山势蜿蜒而下,传说是乾隆第三次下江南时走过的御道。本次古道建设以恢复历史文化景观,增添游赏性为主,在其入口处设置了碑刻以记述这段历史。

  龙泉古井:翁家山村前有一古井,名“龙泉”,俗称外龙井。该井凿建年代已无法确考,井圈内壁有近十条较深的凹槽,系吊水绳长期摩擦所致。井内空间状若小屋,面积约二三十平方米,原井正面刻有“龙泉”、“葛洪遗迹”等字。本次整治主要针对老龙井及井边三棵古树加以保护及利用,修葺井边的翁氏祠堂并改为茶室,现老龙井周边已成为绝佳的纳凉品茗之地。

  西湖八小孩景墙:70多年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怀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之心来到杭州翁家山。当时翁家山村民只识农耕,不重视教育。陶行知到了翁家山后,和白东生老师对翁家山小学的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大力推行了“小先生”教育,即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后到家里教大人认字,让小孩都成为小先生。“小先生”模式推行以后取得了很大效果。孩子们对学校产生兴趣,并将自己的学习心得用日记写下来,寄给远在上海的陶行知先生。一年后,陶行知把翁家山“小先生”的日记经过修改,编成一书,取名“西湖八小孩”,并作序,推荐给了上海儿童书店出版。在今年的整治中,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工作人员通过走访村里八九十岁老人的回忆和查找各类史料,专门在村庄中建设文化广场,设立西湖八小孩景墙,展示出这段鲜为人知的动人历史。

  满觉陇“景中村”整治今年主要集中在上满区块。整治区域总面积50038平方米,主要对上满觉陇及杨家山等两个自然农居点进行整治。整治后的上满区块焕然一新,更好地与满觉陇村庄环境有机融合,将成为吸引市民游客赏桂品茗的好去处。

  村中两处景点也在本次整治中被精雕细琢了一番。

  水乐洞:水乐洞地处南高峰烟霞洞下,满觉陇西,是西湖景区中最奇特的喀斯特岩洞之一。水乐洞外路边桂树林立,中秋时分,金桂飘香,游人可在桂树旁品茗小坐,极具佳趣。水乐洞深60多米,洞口有清泉流出,声如金石,十分悦耳。两旁石壁上有“天然琴声”、“听无弦琴”等石刻,在洞内到处可听见水声,但见不到水,直至洞口才见清泉如注。洞底原有梁山伯、祝英台石像两座,另有一石,用杖击之,声如古琴,很是奇妙。本次结合满觉陇区块整治,通过梳理环境绿化、整修林下游步道、营造水系水景、清洗摩崖石刻、增设文化设施等手段,精雕细琢,突出水乐洞作为满觉陇溪流源头“水”的特点,充分展现山水相融、洞谷幽深的景观特色。

  满觉陇石刻造像:满觉陇造像位于西湖区满觉陇村杨家山区块,为明以前的石刻造像,造像共九尊,雕刻在一突起的巨石上,块石凿成一龛,高1.7米,宽1.8米,分上下两层,上层高0.9米,圆雕三世佛一铺;下层高0.8米,有造像六尊。满觉陇造像是研究西湖周边石窟造像的实物例证,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但由于缺乏挖掘整理,长期不为世人所知。本次村庄整治过程中,主要对石龛增设披檐及护栏,强化文物本体的防腐风化功能。整治后,游客在欣赏西湖群山美景的同时,亦可以感受石刻造像丰厚的历史文化,使自然和人文相得益彰。

  上满觉陇民居

  乾隆古道

  翁家山民居


浙江日报 资讯 00007 “景中村”整治: 翁家山满觉陇变“靓” 2010-10-02 nw.D1000FFN_20101002_2-00007 2 2010年10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