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健身成为必需品
新华社记者 赵仁伟
新华社记者 赵仁伟
佳节来临,亲人团聚。不难发现,扶老携幼全家健身的人多了,胡吃海喝酒肉穿肠的人少了。这也启示我们,只有当锻炼健身成为人们节假日的首选,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健康人生才会成为可能,“健康中国”才会早日到来。
中国人有浓厚的体育情结,中国人对体育的理解也在不断自我超越。每当我们骄傲地回望北京奥运会,发现当中国成为当之无愧的金牌大国、体育大国时,中国距离体育强国却还有很大差距,尤其群众体育是其中最大的短板。道理很简单:体育绝不是运动员的专用品,而是与每个人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只有当体育为每个国民的身体健康、全面发展、幸福程度的提升发挥作用,体育才回到了其本来面目。
必须承认,当前国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项调查显示,我国35岁到49岁的成年人中有80%处于亚健康状态,参加体育锻炼的不足8%;有1.6亿人患有高血压,有1.6亿人患有高血脂;有2.6亿人超重或肥胖;城市孩子中,每5个人中有一个“小胖墩儿”……究其原因,缺乏锻炼是“罪魁祸首”。
要改变这种状况,让每个人都拥有健康人生,一个根本出路就是让体育锻炼像吃饭喝水一样成为习惯,成为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这需要政府从政策层面提供保障,将全民健身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纳入规划,通过增加设施、组织活动、加强指导等手段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体育公共服务。
此外,还需要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切实转变职能,采取突破性措施来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体育部门绝不能只盯着能拿金牌的竞技体育,而是要认识到促进国民体质的改善同样是本职所在,要把群众体育发展状况作为体育部门的重要考核指标,要把场馆免费开放、健身志愿服务等各项惠民活动从“全民健身日”向日常拓展。
但说到底,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还是要靠每个人自己,最大的障碍也往往是自己。其实,参加锻炼并不是多难的事,如果把花在酒桌上的钱用来健身,把耗在电视机前的时间用来锻炼,少开点车,多走点路,健康就会离自己越来越近。健康是生存的本钱,是最大的福分,每个人都应该从对自己、为家人负责的角度出发,树立健康意识,改善生活方式,形成健身习惯,最终受益的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