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人文世界

运河边,广场上,品味中秋新花样

尽述月满人团圆

  如果说一把古琴有灵魂,那一定是它的声音——9月20日晚,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千年唐琴,经西湖琴社、六和乐坊著名古琴演奏家现场演奏,又响起泠泠清音——武林雅韵·浙江省博物馆中秋音乐会令人魂牵梦绕。

  赏月地变迁新时代

  编钟、古琴、长箫伴着古诗词演唱,音乐会上那千年古琴滑落的《花好月圆》、《春江花月夜》、《望月》音符,一次次勾起人们许多有关中秋节的美妙记忆,犹如甘露般的月光洒在幸福的心上……

  餐桌上,摆上各样时鲜果品,合家团坐,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瓜果,这一切都在提示人们团圆的重要——月圆、果圆、饼圆、人喜团圆,人们借助各种象征团圆的节日事项,表达一个共同的心愿,祈盼团圆美满。

  “与往年不同,这些天,家住大运河边的人们,早已围拢在西湖文化广场,这新的赏月之地已注入了传统中秋佳节新的文化内涵。”省博物馆馆长陈浩这样说,“武林雅韵”古乐演奏会是浙江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延伸,也是保护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新方法,它已成为浙江省博物馆在文物之外的另一个亮点。值此中秋佳节,浙江省博物馆对“武林雅韵”又进行了重新包装,你听,今天的音乐会在保留传统古琴演奏特色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融入了编钟古乐表演、古诗词演唱等多种艺术形式,一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经典国乐视听盛宴展现在人们眼前。

  西湖文化广场上,中秋之夜,漫步其间处处可见赏月人亲情的流露。省博物馆研究员蔡琴称:习俗成了一个载体,赏月,其核心还是体现了一种精神,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呈现了社会的和谐、民族的凝聚力。

  和着《渔舟唱晚》、《乌夜啼》、《彩云追月》……千年清音再次拨动心弦。“嫦娥现在一定在广寒宫里眺望着人间美丽的烟火。此时我仿佛已经置身于那美丽的月宫。”古琴独奏家徐君跃如是幻想着。

  《阳关三叠》、《忆故人》……伴随雅韵,现场文物专家黄洁等人的演讲,让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在今年中秋,有了更多一层新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富春烟树花间,月下独酌处,正是杭州又一处看见月亮的地方,赶在日落时分来到这里,静静等待,你就能看见月亮慢慢升起的美景。

  平湖秋月、满陇桂雨,除去这些在老杭州人看来最经典的赏月处,西湖文化广场人行天桥则成为今年最时尚、最新鲜的赏月地——京杭大运河如一幅流淌的水墨丹青,法国著名灯光设计大师罗杰·纳博尼创意的“运河之光”,把杭州城区21公里的运河两岸点缀得如梦如幻。今年,你若是站在西湖文化广场上便是借助距离、空间,转换一个生命的维度,来获得视听的敏感、情感的弹性、思想的自由、心胸的宽广……

  月饼烙印回归本意

  窗外月色朦胧,室内琴韵悠扬。万晖、蒋人杰一曲古琴合奏《良宵引》把人们的思绪引向深入。此刻,桌上杭州楼外楼的月饼在《良宵引》中幻化成文化因子,不断扩散、蔓延。除了花式品种更多样化、包装更精美,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今年的月饼更多地具备了文化元素——月光宝盒、荷塘月色、西子晓月、名楼今古月、彩云追月……一块块催生人们思乡、思亲情感的月饼,把中秋节闹得团团圆圆。

  “民俗文化的当代传承,遇到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美好春天。”民俗专家吕洪年以传统中秋为例坦言,“可以说是一个千年一遇的沧桑巨变,因为它被法定假日化。千古传承的民俗文化、先民智慧的结晶与不朽创造在今天继续得到良好的继承与扬弃。”

  “旧时过中秋,几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制作月饼,而月饼模则是必备工具。”收藏家王来华说,自制出来的月饼,各有各的特色,做月饼的“模”自然也是形状各异、千姿百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月饼模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一些玩家的藏品。现如今,王来华收藏的月饼模藏品就达上百种,花样之繁多,引人注目,令人叹为观止。

  在省非遗办主任王淼眼里,“月饼不只是中秋节的特殊食品。”月饼还寄寓了人们浪漫的遐想,是人们奇妙的创意与构思,是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的融合。尽管月饼等代表性节令食品比节日出现得晚了相当长的时间。但现在,每到中秋,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被裹挟进“买月饼、送月饼、吃月饼”的潮流中。

  “饮食文化除了不断地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还逐渐显现了它的娱乐、教育、纪念等功能和作用。”省旅游专家何思源分析说,节令食品、美味佳肴不仅给人口腹之怡,又能给人以视觉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吸引人们欣赏、理解、创造美。我以为中秋小长假将是世博游一个小高峰,许多世博游客逛完世博园,就会顺路来杭州。

  “你看,中秋的本意便是从常日中分出非常日,即节日与节气。一年365天,如果没有节日和节气,便都是平常的日子。”民俗专家顾锡佳笑道,有了节日和节气,才使我们在365天中有了一种时令感和节律感,使我们的日子过得不单调,有劳有逸,有张有弛,充满生机和活力,或者通过过年过节,有意改变我们的生命维度,不再老是在一个点子上打转。

  也许,这是舒展生命活力的需要,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民俗草龙活态传承

  传统的中秋节,其实是具有浪漫风格、诗意氛围和狂欢精神的。在浙江,不仅有杭州西湖赏月、海宁与萧山钱塘江观潮等中秋习俗活动,还有开化中秋草龙会。

  这绝对是一道盛景——朦胧的月光下,用稻草扎成龙身,点燃的草龙身上插上密匝匝的香,就像一条火龙,在月光朦胧的夜色里,腾云驾雾,狂奔飞舞……夜色里,那用香火组成的各种空中图案,是任何画师都无法勾画的壮阔。

  开化苏庄镇的舞草龙习俗正是在中秋节期间进行的一项大型的公共游艺活动。此地的中秋节呈现出珍贵的繁盛状态,舞龙是节日的高潮。苏庄镇位于浙西的山区,浙皖的交界地带,各个村落分布在绵延起伏的山岭之间。山清水秀,民风古朴。也许是这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和淳厚古雅的民风生态使得中华民族的中秋节习俗在这里传承、保持得相对完好。

  各个村落过节的时间为农历八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每晚都隆重地祭龙、热火朝天地舞龙。节前一个月,有手艺的村民们就开始自发、踊跃地投入到扎草龙、制銮驾、做彩饰等准备活动中。节日的晚上,村民们全体出动,或者参加表演,或者帮忙、观看,山村里一派节庆欢腾景象。从这里流传的神龙传说、祭龙的程式与呼词等,可以看出舞草龙的文化内涵是感恩自然、欢庆丰收。

  “苏庄草龙祭龙、舞龙和龙归大海的过程,展示当地群众自我创造、自我享受文化传统,欢庆丰收的欢腾景象,令人深深感动和震撼。”王淼表示,我们特别看重和珍视的是开化民众过节时忘我投入的节日激情和狂放的表现形式,在民众的自然传承中融入了现代精神,具有蓬勃的生机和不竭的活力。

  “中秋节”作为国家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去年中秋,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开化县政府联合在苏庄镇举行的开化中秋草龙传承保护论坛上,向全国发出《保护中秋节开化倡议》:我国应该尽快启动申报中秋节为“人类口头和非物文化质遗产代表作”,使之成为世界认可的属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向世界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人类文化的多样化。

  仅在一年后的今天,开化草龙舞进全国第三批非遗名录,舞出一个中秋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好样本。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07 尽述月满人团圆 2010-09-22 nw.D1000FFN_20100922_6-00007 2 2010年09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