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文化

中医针灸正式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医发展贵在传承

  本报杭州9月13日讯

  记者 肖国强 通讯员 汤婕 于伟 

  

  “中华神针”针灸有望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昨天,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国家中医药发展论坛“珠江论坛”上透露,卫生部正在将中医针灸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申遗方案已完成并已提交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们希望,申遗能让更多人了解中医,相信中医。我省中医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申遗固然令人欣喜,但中医要做的远不止于此,当务之急尤其需要解决好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几个现实难题。

  “钱途”暗淡

  “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一个老头,三个指头”, 与西医相比,中医普遍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但如今,这些曾让中医美名远扬的优点,却正在以“谷贱伤农”的方式制约着自身的发展。

  “因为收费低,很多人不愿意学针灸。”省针灸推拿医院院长方剑乔感叹说。

  这位最初学中医、后来攻读西医博士,回国后又干起了中医的针灸推拿专家,亲身经历了最初相信中医、后来怀疑中医、最后成为中医铁杆信徒的曲折过程。现在,他却不得不面临着中医没“钱途”的困境:针刺4元1次,灸法2元1次,电针2元1次,拔罐1元1次。就算全部用上,一次最多收费也不过10来元,而且前后得花去一小时,而西医哪怕看个感冒动辄也是上百元。

  “一卡车的中草药有时还抵不过一个心脏起搏器的收益。同样是医生,西医每天看10个病人就能养活自己,而我每天要看将近50个病人才能养活自己。”他感叹说。

  像方剑乔这样有一技之长的针灸专家的情况还算不错,因疗效好、威望高,深受患者信赖,病人随诊的很多。但大多数中青年中医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不少人因为收入太低只能无奈转行。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每年招收约120人,三分之一的人毕业时选择转行,剩下的多数也是在勉力支撑。

  路在基层

  不仅仅是针灸,中医收费过于廉价,导致西医不断蚕食中医阵地,中医医院“西化”现象严重,中医医院不再姓“中”,即使是在中医院,许多医生也是能用西医就不用中医。

  据统计,我国平均每10名西医才有一名中医。我省20多万名医疗卫生队伍中,中医执业医师也只有1.8万余名。

  尽管中医药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但其发展前景却依然光明。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通过名中医、名科室、名中医院建设,大力推进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中医药发展正在迎来新的转机。

  到2009年底,我省中医医院的总诊疗人次已占全省医院总诊疗人次的22%,比上年度增加了9.6%。尽管增长速度不能和西医相比,但仍然呈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目前,我省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对中药、中医诊疗项目的补偿比例比西药、西医诊疗项目提高20%。在省卫生厅不久前举行的全省中医药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许多专家呼吁,政府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职工医保和新农合对中医药的补偿比例,增加中医院诊疗收费项目,对收费项目合理定价,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的财政补贴力度。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让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

  “在基层,中医更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杭州市江干区卫生局副局长俞亚光说,近5年来,江干区政府投资新建了区中医院,在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集中设置了中医诊疗区,并规划建设了26个中医特色站。同时,邀请省中医院23名专家每周轮流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让老百姓看中医既方便又放心。由于中医的使用,江干区已连续3年保持社区医疗门诊费用全市主城区最低水平。


浙江日报 文化 00009 中医发展贵在传承 2010-09-14 nw.D1000FFN_20100914_4-00009 2 2010年09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