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创富年代·发布

社会建设事关百姓幸福

——访省社科院调研中心副主任杨建华

  单位:亿元

  本报记者 夏芬娟

  

  省发改委发布的《2009年浙江省社会发展报告》让我们看到了我省社会发展的很多新特点和新亮点。这些特点与亮点对圆满完成“十一五”社会发展任务、对“十二五”浙江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建设性与启示性意义。

  凸现社会建设

  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它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改善保障民生、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功能,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经济建设决定着财富的增长,而社会建设决定着财富的分配。2009年,浙江积极实施“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加大对民生与社会发展的投入,调节利益关系,努力增加人民群众收入,使百姓收入基本保持与经济同步增长,尤其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了万元大关。

  我们也欣喜看到,浙江在社会建设中更加突出了社会政策体系的建构与完善。社会政策的作用在于对社会弱势群体采取某种形式的补偿,满足社会需要和改善公共利益。尽管民生的改善需要经济政策的扶持,但单纯靠经济政策并不能完全实现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目标,也不可能成功地建设一个全面小康社会。这就需要建构完备的社会政策体系,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需求。

  浙江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非常重视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相统一,重视社会政策在改善居民生活状况、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给予社会政策相应的空间和地位,把制定完善的社会政策和化解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矛盾,作为提高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一年,浙江出台了20多项主要社会政策及相关制度,如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等,保障了居民在社会权利上的平等,有利于社会整体向上垂直流动。

  凸现发展的人民性、

  普惠性和均衡性

  人民性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尺度。人民性首先意味着让人民的生计、福祉及权利得到不断改善与增进。我们的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人民既是现代化的建设者,又是实现现代化而最终为之服务的目标和对象。

  《报告》所指出的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升、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对保障与改善民生有很大助益,也正是发展的人民性最好体现。

  普惠性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理念。普惠性强调社会发展成果享受的全覆盖性。社会保障是社会公共产品,社会保障体制是市场经济成熟的标志。社会保障直接受益者是劳动者,但社会保障本质上是保障社会、保障社会秩序、保障中等收入群体健康持续成长。社会保障也是保障全体社会成员享有社会公正所提供的最基本权利,体现的是一种“底线公平”。

  应该说,正因为社会保障权得以实现,社会成员关于基本生存的焦虑与隐忧才能得以解除,成为实现消费需求有效增长的主要源泉。2009年浙江率先实现了养老保障体系制度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继续扩大覆盖面,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使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充分发挥了社会保障在应对当前困难、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均衡性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的均衡性是社会的协调和人民的和谐,也就是社会学意义上所说的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分享的均衡及社会结构的合理性。

  随着社会快速转型,产生了比较多的不同利益群体。怎样实现城乡、区域、阶层、贫富之间均衡发展?怎样代表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怎样实现社会总体最优?成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突出问题。浙江在2009年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在城市与乡村、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以及不同群体之间进行合理布局,均衡推进,基础教育加快均衡发展,覆盖城乡的文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凸现社会体制与社会

  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

  社会体制是指为了实现公平与公正目标,社会建设的各类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私人部门在处理社会事务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的角色、作用、相互关系等制度安排。经济体制主要为了解决效率问题,社会体制主要为了解决公平、公正问题。

  浙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先行,社会体制及社会管理机制改革也取得很大成就,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结构与社会利益分化发生显著变化,各种利益矛盾凸显,如何驾驭利益主体多样化的社会、如何处理好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等,成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009年浙江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亮点纷呈。但在社会结构优化、社会利益分配、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社会公共治理建构、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建设等方面还需花大力气来加强和改善,为“十二五”浙江社会发展提供一个更高的平台和更坚实的基础。


浙江日报 创富年代·发布 00016 社会建设事关百姓幸福 2010-09-14 nw.D1000FFN_20100914_4-00016 2 2010年09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