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中国

浙江抗战史上一场壮烈的阻击战——

血战嘉善七昼夜

  本报记者 余勤 

  

  嘉善天凝镇蒋村一村民日前在屋后一树丛烧马蜂窝时,发现一枚抗战时期的地雷。时隔不久,有人又在魏塘镇城南村东南角一块菜地里发现同一时期的7枚炮弹。

  这些炮弹连同嘉善火车站边上那几个弹痕累累、历经70多年风雨洗礼的碉堡一样,背后深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一场可歌可泣的阻击战。

  岌岌可危的嘉兴东大门

  “嘉善阻击战是抗战期间浙江规模最大、最激烈的战斗,在浙江抗战史上写下了辉煌而悲壮的一页。”嘉善县委党校教师姚立军曾为此专门写了一篇《论嘉善阻击战的历史地位》的文章,说起这段令人难忘的历史,他感慨万千——

  1937年11月8日,中国军队不顾敌机狂轰乱炸,昼夜兼程赶到嘉善,并迅速向枫泾镇(现属上海市金山县)派出先头部队,击退了几乎同时侵袭而至的日寇骑兵队,由此拉开阻击战序幕。次日,在枫泾镇,战士们与兵力占尽优势的日军展开生死搏斗,并在激战中击伤日军少将于冢正三。

  当时,淞沪会战已历时80余天。由于爱国官兵的顽强抗击,中日双方在上海成胶着状态。11月5日凌晨,日军调集3个师团的兵力,集结军舰80余艘,乘着弥漫大雾,在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卫、全公亭一线蜂拥登陆。而后,3万余日军在飞机、重炮掩护下,兵分两路进犯。一路日军占淞江、窥青浦,直逼沪西。淞沪中国军队立时腹背受敌,勉力支撑至11月9日,主力撤向浙皖赣边境,一部向南京撤退参加守城。日军的另一路则企图经金山、嘉善,迅速占领铁路线上的重镇嘉兴。

  记者从当地史志办获悉,嘉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抗战爆发前几年,作为沪杭区防御阵地的策应枢纽,嘉兴不仅修筑了乍(浦)嘉(兴)公路、苏(州)嘉(兴)铁路、国界桥飞机场,更筑起了南起乍浦,经平湖、嘉善,北抵王江泾,全长80公里的永久性国防工事。

  嘉兴一旦失守,日军就可沿沪杭铁路和苏嘉铁路进逼苏杭,以大包围姿态打乱我军撤退和重新部署的计划,为迅速会攻南京创造条件。

  正是在这一危急时刻,为了确保嘉兴,延缓日军进攻势头,当时,驻扎在宁波的128师奉命赶赴嘉兴的东面门户嘉善御敌,疯狂前进的日军就此遇到一道无法逾越的“血肉城墙”。

  七昼夜,日寇寸步难进

  嘉善水乡,可见的风景里,几处残存的碉堡,似乎在默默地向世人诉说着数千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悲壮。

  从11月8日开始,日寇第18师团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配合下,以数倍于我军的兵力全力进攻嘉善,企图沿沪杭线迅速突破嘉善,进占嘉兴。我军彪悍善战的士兵们以必死的决心开展夜战、近战、白刃战,反复与敌军短兵相接,以至出现“军士擎枪死守,有弹尽而兀立僵毙者”的悲壮场面。

  在嘉善史志办的协助下,记者找到了1938年冬天,沈从文先生对这场战役的叙述片断。他对同乡是这样说的——

  “某一营官兵,藏在壕沟里,和被炮弹炸成的孔穴里,任敌人飞机大炮拚命轰炸,一天落下六百枚炸弹,还是死守阵地不退。到后一营兵士仅仅剩下十六个人,营长负伤了,连长排长死光了,这十六个同乡,见敌人前进,居然还爬出壕沟,和敌肉搏。”

  “另外一次,因为阻敌前进,必须炸毁公路上的桥梁,有三十个同乡,从工事中爬出,带了炸药、手榴弹、轻机关枪,从水田里爬到桥边去。目标被人发现后,七架飞机对着三十个勇敢同乡,投下一百多枚炸弹,每人平均约三四个……三十个人死伤了二十四人,剩下六个。有两个兵士,居然爬到桥边,抛了五个手榴弹,把桥头敌人机枪阵地消灭后,终于把六十个黄色炸药包绑在桥边撑柱上,用雷信接火把桥炸毁了。这兵士一个姓滕,一个姓宋,年纪都只有十六岁。”

  从11月8日至14日,整整7天7夜,日寇寸步难进。11月15日,我军突围撤退,此时,伤亡2980余人,班、排以上军官几乎伤亡殆尽。

  七昼夜血战,不仅重创日军,更拖延了日军进取嘉兴和苏州、杭州的时间,成为淞沪会战后期坚守时间较长,也最成功的一役。

  当年128师师长顾家齐之子顾远扬老人说,生处和平年代,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牢记历史,使我们明白今天的生活多么来之不易,更要好好珍惜。”


浙江日报 中国 00006 血战嘉善七昼夜 2010-09-02 nw.D1000FFN_20100902_6-00006 2 2010年09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