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中国

7小时鏖战,42壮士血洒东海小岛——

海上狼牙山之战

  本报记者 吕玥

  通讯员 杨岱斌 章素雅 

  

  8月16日,又是一年七夕。对于仍居住在岱山县高亭镇渔山村的700多位村民来说,却是一个悼念英烈、寄托哀思的日子。

  每年这天,几十甚至上百名村民,都会自发来到位于大鱼山岛大岙岗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悼念1944年8月25日(农历七夕)在大鱼山战斗中光荣牺牲的新四军战士,今年也不例外。

  66年前,为配合盟军太平洋大反攻,一场血战在这个面积不过9平方公里的东海小岛打响。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海防大队第一中队76人,与8倍于我军兵力的日伪陆海空军展开7小时浴血奋战,坚守阵地的42名战士壮烈殉国。此战在当时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海上狼牙山之战”。

  近日,记者乘船前往位于岱山县西北的大鱼山岛,寻访那段永存海岛的血色记忆。

  血战海上狼牙山

  记者刚踏上水泥浇筑的码头时,正是下午3时左右。夏日午后,大鱼山岛显得格外安静,几只海鸥在海塘上飞翔,一幢幢居民楼零星散布在远处山岙间。如果不是同行的岱山县新四军研究会理事林通屿指点,很难想象在66年前的大鱼山岛,曾有过那样一段腥风血雨、刀光剑影的故事。

  “你看,那几座小山就是战斗中3个主要阵地——打旗岗、湖庄头和大岙岗。”距离当年的战场所在地还有一大段路,76岁高龄的林通屿就忙不迭地说开了。在他激昂的话语声中,66年前的那一幕战火纷飞仿佛就在昨天。

  “那是1944年8月25日清晨,由于大鱼山岛伪军头子张阿龙告密,第一中队76名战士上岛才5天,就遭到200多名日军、300多名伪军纠集起来的海陆空三路进攻。当时我们新四军每人才配100发子弹、4枚手榴弹,敌人却出动两架飞机、两艘登陆艇、5艘机帆船、一艘大兵舰,气势汹汹地向大鱼山开来。”

  “怎么办?打!”林通屿手一挥,仿佛当年副大队长陈铁康在下决定,“新四军率先抢占打旗岗、湖庄头和大岙岗3个制高点,日伪军分头进攻,这一仗打得异常激烈。”

  据当地老人回忆,战斗从早上一直打到下午,机关枪扫射的声音、手榴弹爆炸声、日本人飞机的轰鸣持续了7个多小时。山岙里、土坡上,到处弹石横飞,硝烟弥漫。至今,大岙岗上的那条战壕依然清晰可辨,似乎还在诉说那一天的壮烈。

  当天下午3时多,因为力量对比悬殊,海防大队第一中队坚守的打旗岗、湖庄头、大岙岗3个阵地全部失陷。在这次战斗中,日伪军共被毙伤80多人。而第一中队除34名战士奋勇突围、被救归队外,包括副大队长陈铁康在内的42名英烈,却永远长眠在这座东海小岛。

  记忆永留百姓心

  在大鱼山,对于60多年前那段历史,似乎每个人都能讲出一段自己的回忆,虽然有的并非亲身经历,却着实铭刻在他们心里。

  这次寻访中,记者在渔山村社区工作人员帮助下,找到73岁的村民王阿追。当年正是他的父亲王阿品,冒着生命危险,救下血战被俘后唯一跳海逃生的战士李金根。

  王阿追说,那时他7岁,大概知道傍晚海滩边发现一名受伤战士。但父亲几十年来从没跟他说起过救人的事,母亲后来告诉他,父亲数次偷偷转移这位年轻战士,用香炉灰为他处理伤口,天天送水送饭。

  大鱼山战斗只打了短短1天,但当地老百姓却怀念了整整66年。

  林通屿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初,村民们就自发在主战场大岙岗树起一块纪念石碑。1988年,岱山县政府又拨款在大岙岗另一处山坡,建起一座8米高的大鱼山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并刻下37位革命烈士英名,当时另5位烈士姓名尚不为人知。

  几十年来,每到七夕这天,当地村民总是风雨无阻地前往纪念碑处祭拜。已经82岁高龄的渔山村村民徐阿月,知道记者特地前来寻访大鱼山战斗遗址后,激动地说:“当年渔民和新四军战士结下很深的感情,老百姓忘不了新四军啊!没有他们,就没有鱼山老百姓的今天。”这么多年来,她几乎每年都买最好的香烛,到大岙岗祭拜。

  长眠在此的英雄不曾寂寞,但一直关注这段历史的林通屿却有些担忧:这几年,大鱼山岛人口大量外迁,住在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红色记忆如何延续?他希望,将来在岱山本岛距离大鱼山最近的点上,也建一座纪念碑让后人凭吊,或许可以使更多人记住这段光辉历史。


浙江日报 中国 00006 海上狼牙山之战 2010-09-02 nw.D1000FFN_20100902_2-00006 2 2010年09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