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乐活人居·关注

老墙门VS新墙门

今天,如何找回邻里温情

  老墙门VS新墙门

  今天,如何找回邻里温情

  “小皮球架脚踢,马莲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们在院子里一边唱着一边跳着橡皮筋,羊角辫上的小红绳上下飞舞,男孩们挎着木头做的宝剑从院子的这头跑到那头,玩“官兵抓强盗”的游戏。院子里种了好多年的石榴树下,坐着慈祥平和的老人们,摇着蒲扇,闲话家常。这就是老墙门里的一个最平常的傍晚生活的写照。

  很多人念念眷恋的这一种邻里间亲近得如家人一般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渐渐成为一种回忆,成为沉淀在你我心底的一种怀旧的情绪。

  老墙门的温情

  新墙门的孤独

  在今天的快节奏式生活里,越来越多的人回头去看一看那以前的墙门里的日子,品味那蕴藏在老墙门里的温情脉脉,那一种温暖在现今慢慢冷漠疏远的人际交往中折射出一份感动。尽管,木制结构的老房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符合现代人心中对于户型的要求的,低洼地方的采光很差,没有精心设计朝向,没有滨水的开阔的窗景,甚至没有独立的卫生间。现在的房子户讲究采光、通风、朝向,讲究客厅卧室分离,厨房餐厅分离,讲究安静、舒适、私密、安全。但是安全了,却隔阂了。这种老墙门里的老式的生活方式,蕴含一种淳朴,在心头久久荡漾。

  “以前住在老房子里的时候,一共有十几户人家在一起,大家都很熟,睡觉根本不用关门的。”张伯伯回忆起以前住在杂院的生活时,嘴角不由地浮现起淡淡的笑意,眼前仿佛浮现出从前的情景。十一年前,张伯伯的儿子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住,搬进新家之后,生活环境改变了,老两口就把父母接到城西张老先生坐在运河边的椅子上,眼睛望着远方,他说,以前每天根本不用走这么远的路来运河边乘凉,院子里放着几把藤椅,吃过晚饭后,大家都会陆陆续续来到院子里乘凉,院子里不一会儿就坐满了,孩子们就在一起玩捉迷藏、踢毽子的游戏,大人们则围在一起聊聊天,晚上的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现在住进新式楼房,对门是谁也不知道的,老朋友也都见不了面了,老了老了,孤单咯。”

  老墙门的团结

  新墙门的独立

  谈起老墙门里的生活,不少老人感兴趣地围拢过来,争着谈起自己的老墙门生活。

  “那时哪有自来水啊,喝的水都是从天井里打上来的。”说起自己几十年的墙门生活,陈伯伯眯起眼睛,陷入了回忆中。陈伯伯回忆说,两三个院子公用一口井,每天早晨打水都要穿过一条细细的弄堂。全院十几户人家的生活用水基本都是从里面打上来的。“打水也是有技巧的,水桶扔下去,手腕要用力一抖,水桶才能翻转过来灌满水。这个技术也是要靠练的,我刚学打水的时候,不知掉进井里多少个水桶才学会的,被我母亲骂了好多次。”水桶掉进水里就要捞上来,儿时的陈伯伯最喜欢看大人捞水桶,这个时侯,院子里的人,只要是有空的,往往都会跑出来,帮忙出谋划策,十分热闹。“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在一旁起哄,水桶捞上来了,就跟着大人一起叫好。”

  陈伯伯笑着讲,院里曾经有一个女孩儿谈了位外地的男朋友,小伙子第一次到准岳母家来,想表现表现,主动提出帮老岳父去打水。不料到了井边,水桶放下去,怎么也灌不满水,急得满头大汗,“还是我家老婆子看见了,走过去帮他打的水的呢”。那位小伙子,后来和那姑娘结了婚,有了孩子,“女儿都毛大了,有时回娘家,院里的邻居还拿这件事跟他开玩笑呢”。

  据说,现在那位当年的小伙子已经快要做外公了,打水的技术也已十分娴熟,然而,没有了老墙门,老院子,搬进了楼房,他当年苦练的这一技术也再没有了用武之地。陈伯伯说起来,有些感伤:“现在都是各家归各家了,就连家里有人生病也指望不上邻居打120。”

  老墙门的大家庭  新墙门的小家庭

  “老墙门,大院子,我住过啊。”带孙女到小区花园里玩耍的侯阿姨一听记者问起杭州老墙门,顿时十分兴奋。侯阿姨说,自己原来住在鼓楼一带,她自小在老院子里长大,小时候,每到暑假,几个小伙伴经常相约到鼓楼门洞里集合一去玩耍。“为什么要到门洞里呢?因为那里面凉快啊。太阳晒不到,夏天阴阴凉凉的,很舒服。”

  大院子的生活,给侯阿姨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十几岁时,有一年清明节邻居送的艾饺。侯阿姨回忆,十几岁时,清明节的前几天,老家的外婆去世,父母要回去奔丧。那时家里孩子多,不可能都带去,就带了侯阿姨的小妹和三弟回家,作为大姐的侯阿姨,自然就担负起了留在家中照顾两个弟妹的责任。

  “清明节到了,我们三个孩子谁也没心思搞点青团来吃,那天早上就像平常一样打水、做饭。我们正要吃饭的时候,邻居张奶奶就端了一盘艾饺啊,艾糕啊之类的食品进来了。”原来,张奶奶是绍兴人,看这几个孩子父母不在家,过清明节也想不了那么周全,于是做了点绍兴传统的艾饺和艾糕拿给孩子们吃。

  侯阿姨充满怀念地告诉记者:“张奶奶那天一个劲儿地说,她是绍兴人,不会做杭州的小吃,只会弄点绍兴的艾饺,让我们别嫌弃。可是后来我有一年去绍兴,看到街边卖的艾饺,特地买回来吃,但是再也没有张奶奶做的那种香味儿了。”

  杭州传统的老墙门,一个院子里十几户人家,大家每天出出进进都会碰面,孩子们也从小就在一起玩耍,一起长大的孩子们,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亲密。

  早已过不惑之年的刁先生告诉记者,曾经和他在一个院子里一起长大的伙伴“毛头”,至今仍是他的好兄弟。“我俩年纪差不多,他只比我小半年,一直喊我哥哥。小时候他妈妈喊他‘毛头’,院子里的邻居开玩笑都喊他‘毛头’,这个杭州人对小孩子的称呼久而久之就成了专属于他的乳名,我至今和他在一起时,高兴了还会喊他‘毛头’,他儿子都快大学毕业了。”刁先生说,他和毛头从小就一起玩,上小学时在同一个班,上中学时虽然不在一个班,但仍在一个学校,“两个班离得不远,他上课经常不带课本,就跑到我班里来拿我的。”刁先生回忆说,他们每天都在天井里等对方,一起去上学,放学时又在校门口等着,一起回家。如果哪一天老师只看见其中一个人来上学,一定会询问另一个人去了哪里。

  “小男孩,有哪个不调皮的,我们小时候也吵架啊,吵得不可开交,但是如果听见别人欺负我们中的一个,马上就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刁先生告诉记者,他和“毛头”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故事,但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经历让他们就像亲兄弟一样默契。“我是家里唯一的儿子,我出去当兵那几年,我们家的力气活全靠‘毛头’帮忙,我妈在屋里喊一声,他哪怕是吃着饭,也会马上放下饭碗赶过来。”

  “我们两个人的妈妈感情也很好,每天进进出出去上班、买菜,碰见了都会停下来聊两句。如果谁家做饭缺少什么调料,来不及去买,直接打声招呼就到另一家去拿。”尽管搬离了老院子,刁先生和“毛头”依然怀念着儿时一起长大的生活。“我们说好了,今年春节两家一起去酒店吃年夜饭,吃完饭还要像小时候一样一起放一挂鞭炮。”

  几位老人都流露出对老墙门生活深深的眷恋,“那时多好啊,家家户户真是‘鸡犬相闻’啊,一整天,哪怕只有一个人在家里也不会觉得闷,老邻居都像一家人一样,有空就一起喝喝茶,下下棋,多惬意!现在大家都住进了楼房,关起门来,谁也不认识谁,我想去找邻居下棋,都不知道对门的邻居姓什么。”社区活动室,孙大伯的话引起了在场几位老人的共鸣。

  我们的新邻里生活

  不过,对于新生活,魏阿姨也有自己的看法:“现在年轻人都忙,哪有时间跟你下棋啊。你有空就到社区活动室来坐坐吧,我们这些老头子老婆子都在这里等着你呢!你看,咱们在这里聊聊天,下下棋,咱的孙子孙女在这里一起玩,不也和原来的时候一样吗。往后,咱们还和原来在大院子里一样,亲亲热热的。”魏阿姨说,如果社区里的老人和小孩子们互相熟悉了,那些年轻人自然而然也就会熟悉起来。小孩子最容易拉近邻里之间的感情:“可别小看这些小家伙们的本事呢。”魏阿姨的提议得到了活动室里不少老人的认同。毛阿姨说,在大院子里生活了大半辈子,还真的不习惯没有邻居相互照应的生活。“如果和新邻居熟悉起来,有困难的时候能够互相帮忙,我心里也就踏实了。”

  采访中,一位家住城西的俞女士就和我分享了自己和邻居的相处经验,俞女士住在5楼,6楼住着程女士一家,两家的孩子差不多大,孩子平时就爱在一块儿玩,平时有空的时候,两家人就爱坐在小区河边的空地上,老人们聊聊天,孩子们就一起做游戏,程女士是做世博项目的,到了暑假,程女士主动提出要帮忙俞女士一家人安排去世博旅游一趟,而经常出差的程女士每次出远门前都会把自家的宠物小狗寄养在程女士家。两家人互相帮忙,做了点心也拿出来一起分享。平时里,一些小区会在端午节,中秋节举办一些联欢晚会或者包粽子比赛等活动,促进小区业主之间的交流。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在抱怨生活越过越冷漠的时候,其实回过头来想想,不管房子什么样,人情都是可以不变的。我帮助别人,别人也回来帮助我,这样邻里之间还是会有温情在。”采访的最后,俞女士说道。


浙江日报 乐活人居·关注 00020 今天,如何找回邻里温情 2010-09-02 nw.D1000FFN_20100902_7-00020 2 2010年09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