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中国

翻开乔司惨案历史一页——

千人坑控诉血泪史

  本报记者 袁艳 报道组 范建荣 

  

  1938年2月18日乔司戊寅惨案是场噩梦。

  那天凌晨时分,日本侵略军潜入沉睡中的乔司,包围手无寸铁的无辜民众,见房就烧,见人就杀,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发生在这片钱塘江边的土地上。

  如今,在繁华的杭州余杭区乔司镇上,乔司街西头的“千人坑”和坑边的“戊寅公墓”,默默地述说着那段血泪史。

  一段沉痛记忆

  95岁的乔司老人李厚耕,曾亲眼目睹乔司大屠杀之后的惨状,是现在惟一健在的见证者。

  “那年,我23岁,在乔司孙顺兴南货店做学徒。大屠杀发生前一天,因为祭拜过世9周年的父亲,我回了海宁老家。谁会想到,2月18日一早,日军来乔司杀人放火。我虽躲过劫难,但许多亲朋邻居没有逃过惨绝人寰的屠杀。”李厚耕老人低沉的嗓音充满悲痛。

  那一天,侵华日军从杭州笕桥机场等地集结兵力包围乔司,封锁出入乔司的所有路口,挨家挨户搜查。他们用枪砸开百姓家的墙门,踢破商铺的排门,见人就抓,放火烧屋。成群的人被机枪射杀或被刺刀捅死;成片的房屋被火烧毁,街区化为焦土……遭受劫难的还有一早从周边村庄来赶集的村民。一时间,静谧的小镇成为人间地狱。

  当天,李厚耕在海宁老家听说出事,赶紧往乔司赶。途中,到达9里外的翁家埠,看到乔司镇上空冲天的火光。“死人了,死人了”……李厚耕被追来的老家亲友“拽”回海宁。

  2月19日早上,日军并没有停止暴行,又从笕桥机场乘车到乔司保庆桥,架起机枪扫射,还将烧杀范围扩大到乔司方圆10里的农村,连续烧杀了3天,保庆桥边的池塘成了“血肉塘”,也就是现在所称的“千人坑”。

  2月24日晚上,李厚耕偷偷“摸”回乔司,眼前的惨况令他永世难忘。“横七竖八的尸体,堆得像山一样。”寻找亲友尸体的李厚耕发现,自己的蓝布棉袍和棉裤都被血浸透,一站起来,衣裤上的血就滴滴嗒嗒往下滴……

  根据后来的调查,乔司镇包括附近农村共有1360多名无辜百姓被日军杀害,7000多间房屋被烧毁。

  千人坑的控诉

  时隔70多年,这段惨痛的历史日渐遥远,但乔司百姓不会忘记。

  67岁的丁有福从上世纪80年代担任镇文化站站长以来,一直在收集乔司大屠杀的资料。他和同事们走访了众多劫后余生的老人、死难者亲属,以录音、笔记等方式记下乔司大屠杀时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

  丁有福向记者介绍,直到惨案发生4年后,幸存的人们才敢去收殓尸骨。当时,乔司的热心人士方寿僧等人发动大家将镇上街道、庙边的白骨捡起来,收集了整整两大缸,埋在一口简易泥坟里,仿如私人坟墓,以免被日寇发现。

  抗战胜利后,为追念乔司惨案中的遇难同胞,方寿僧等人筹款,在土坟原址建了公墓——戊寅公墓。

  1983年,戊寅公墓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为当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丁有福组织了惨案的幸存者、目击者、这段历史的研究者等6人组成讲师团。每次有人来参观,他们总是耐心讲述这段历史。

  如今,乔司街西头的“千人坑”和戊寅公墓无声地控诉着日寇的罪行。

  “这几年,也有日本民间团体和来访者来参观。”丁有福说,完成《南京大屠杀》一书的日本记者本多胜一先后3次来到乔司,收集乔司惨案的资料。“他回国后还给我来信,表达对日军侵略罪行的看法。”

  历史不能遗忘

  今年8月14日上午,乔司镇的机关工作人员、学生、社会人士共100人来到“戊寅公墓”前,沉痛悼念戊寅惨案遇难同胞,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

  “那天是农历正月十九,于是我们将每年正月十九列为惨案纪念日,组织群众缅怀这段历史,凭吊遇难同胞。平时也有不少群众自发来参观、悼念。”乔司镇委宣传委员莫少骅说,现在的乔司发展快了,老百姓生活富了,但我们不能忘记这段沉痛的历史,特别是要让青少年知道这段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和建设祖国、家乡的决心。

  为了保护这一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乔司镇正规划以“戊寅公墓”、千人坑旧址为中心,建设一个和平广场。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如果忘记了历史,又怎能肩负起保卫和建设祖国、家乡的重任?”丁有福说。


浙江日报 中国 00004 千人坑控诉血泪史 2010-08-23 nw.D1000FFN_20100823_8-00004 2 2010年08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