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杭州下城区创新为民服务机制

“GPS”实时追踪百姓事

  本报杭州8月19日讯

  记者 李月红 

  通讯员 赵明 实习生 谢村 

  

  听说过汽车GPS定位系统,可你听说过社区里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进行“GPS”定位吗?……如今,在杭州市下城区,依托“66810为民服务绩效追踪机制”平台,居民大小事都能进行全程实时追踪。居民们管这个平台叫“GPS”,有了它,社工跑得更勤了,服务更多样化了,居民住在社区也更舒心了。

  社区事务如何定位?今天下午,在下城区66810为民服务绩效追踪现场抽查会上,当着近200名社工的面,区民政局负责人随意锁定三个关键词:“7月,为民服务线,第7条记录”,平台随机定位在“仓桥社区”上,根据这些关键词,负责人找到了7月7日社工服务居民赵滨源的记录,上面写着“居民来电领取90岁以上老人补助款”,办结记录为“已将钱交给其儿子”,反馈意见一栏写有“满意”。负责人现场打电话回访赵阿姨,赵阿姨高兴地说:“这事儿确实落实了,没想到你们还记着呢。”

  在这个追踪平台,记者看到有社区事务、审核审批、队伍管理三大模块,居民可通过来访、电话、网络、交办、走访、报告等6种方式反映情况,由社区公共服务站10条专业服务线的社工承接服务、落实反馈,社工将每天工作及进展情况随时更新。据了解,这些情况还将与社工绩效考评机制结合起来,解决社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有了“GPS”,社工和居民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良性互动。在河东社区,新社工戚江莺原以为社区服务不过是办证、做台账,可一上班就接到了每月需走访30户家庭的任务,她在一次走访记录里写道:“原来沟通也是一种服务。”

  别看不厌其烦录入的全是芝麻事,对政府公共服务决策很有帮助。困难群众生活需要帮助;社区居民有两成是老年人,他们的午餐没人照应……社工们入户随访遇到的集中性问题,最终变成了一条条新的决策:将困难群体纳入街道救助圈;今年起,花3年时间,全区每个社区均建一个老年食堂。今后,全区每季度都将对信息进行整理,为下一阶段决策制定提供依据。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GPS”实时追踪百姓事 2010-08-20 nw.D1000FFN_20100820_9-00002 2 2010年08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