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汽车生活

近日,有媒体报道,长沙一位车友订车半年后还被告知需继续等待。他调查后却愕然发现,车商库存着几十辆他苦苦等待的新车……一些经销商通过“饥饿营销”、制造“紧俏车型”等手段,使加价、强卖保险、强行装潢等盘剥消费者的现象愈演愈烈。有消费者写了打油诗: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苦恋一枝花。如果必须加价提,老夫只好换一家! 日前,国家三部委表示,将严打汽车销售行业的“潜规则”。但“严打”,真能打掉“潜规则”吗?消费者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

加价提车 消费者可以说“不”

  热销车型加价或变相加价,如今成了中国汽车销售市场上明目张胆的“潜规则”,且大有越演越烈之势。

  最近,杭州的刘先生看中的一款车终于上市了,满心激动地跑到4S店询问,却被销售人员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不好意思,我们没有现车,你先下订吧,等到明年初就可以提车了。不过,如果加价3万元,就可以提到现车。”

  失望的刘先生气愤地丢下一句话:“没有现车,还上什么市?”可不是么,商家给了AB选择题,消费者选哪个都觉得憋屈。

  不少消费者发出疑问:车市到底怎么了?一边是经销商库存压力增大,大喊车不好卖了!另一边是某些新款车一上市就难见踪影,害得车友挤破头,或加价提车,或被强卖保险,或“被装潢”!

  近日,国家工商总局、交通运输部、质检总局联合发文,要求各地工商、交通运输和质检部门,进一步加强汽车销售行为以及汽车配件质量监管,制止汽车品牌经销服务店(4S店)违背购买者意愿,搭售商品或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的行为。同时,不少省市的工商部门对加价提车开始了政策上的监管。

  问题是:厂商为何加价或进行其他的捆绑、搭配销售行为?加价是否合理?加价都有哪些招数?面对市场的不理性,消费者是否也要保持清醒,承担一部分责任?

  热销车型加价,买家乖乖奉上银子才能提新车

  在很多时候,“顾客是上帝”是不灵的,而应该是“店家是上帝”。消费者看中某些热销车型,根本提不到现车。加钱还是等待?为难了购车者。

  于是,买车的求起卖车的。经销商开价:加价数万。消费者乖乖奉上白花花的真金白银,才能提到新车。

  今年三月份,城西的黄先生到一家4S店订车。对方说,等到年底也不一定有货。如果加价2.5万元,马上就提车。虽然订了车,黄先生至今还在遥遥无期地等待着。

  也有些车友,托了朋友买车,加价倒没轮上,但一样吃闷亏。新近拿到车的倪小姐似乎是幸运的,有些去年底订的人还没拿到,她因为托了熟人帮忙说情缩短了等待时间。可是细细一算还是郁闷:在4S店办的车险九折,车内装潢花了4000元。一对照,人家车险七折,自己找人装潢可能2000元都不到。这不等于就被加了价嘛!

  类似的,俞小姐买了一辆15万元的车,在4S店的强行推销下,付的是全险费。回来一问,比同事差不多时候买的30多万元奥迪车的保险还贵上1000元左右。

  有媒体报道,就在前几天,某地一家经销商因“恶意加价提车”,引来了消费者的大打出手。

  曾先生今年2月在4S店交了1万元定金订下途观。

  3月份,途观上市了,曾先生没有提到新车,4S店的回答是:“无限期等待!”

  在将近半年的等待过程中,曾先生多次被“友好提醒”:“如果愿意加3万元装饰,可以马上提车!”

  曾先生开始调查。不查不知道,查了气死人。在仓库里,曾先生看到停放的途观现车有好几十辆。

  愤怒的曾先生一气之下,把新车的尾灯砸了个稀巴烂。

  此事惊动了110,4S店拿不出比曾先生订单靠前的证明。

  最终,曾先生原价买走了被砸的新车。他乐了,花380元就修好了尾灯,这总比被迫加3万元装饰要好多了!

  曾先生的做法有点过激,但他的行为在各个论坛上被网友、车友广为传播,反映出消费者对经销商恶意加价卖车的强烈不满。

  搭售装潢、推销保险……变相加价招数真不少

  为了借助新车吸引消费者,如今很多厂商都加快了新车上市的步伐,新车推出的频率在加快。相应地,厂商的产能却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这也是终端市场加价的原因之一。

  然而,除了这些客观原因之外,有些经销商信奉“饥饿营销法”——明明有现车,却也压着货喊着要消费者“加价”。

  最基本的招数是这样的:一般来说,从消费者下订单到从经销商处提到车,估计要2至3个月,而经销商从厂家拿车只要1个月的时间。这一段时间差,经销商就做文章了。比如说,A先生在1月份订了一辆车,不愿加价。销售顾问就会说,3个月后提车。1个月后,A先生订的车已经到了,而经销商并不通知A先生,这时,B先生决定购买一辆和A先生同一颜色同一型号的车并表示愿意加价,这样,经销商就会把A先生的车卖给B先生。至于A先生?还要再苦等上2个月。

  比这高明的加价手段也有,也真有点狠。比如说,C先生两个月前订购了一辆车,在提车时却被销售顾问告知,这批车出厂时已经加装了一个原厂导航并增加了部分装饰,要想提现车,需要在支付原车款的同时再多交1万多元,否则就要等待下批车。

  或者换个说法:“先生,您要的这个款现货没有,要等3个月。但店里有一款带天窗和导航的现车,人家刚退的,加点钱可以马上提走。”

  噎住了吧?没话说了吧?虽说又是花了额外的钱,可毕竟这钱花了还摸得着,配置总是实打实的。至于平时用不用得到,性能如何,又当别论。

  还有一种隐性的加价,就是劝说你在4S店购买保险,有的4S店甚至表示不买保险不卖车。这种加价方式较为隐蔽,不容易看出加价的实质。

  很多新车主在买车时,销售人员会热情推销,甚至强行搭售保险:“出事了要自己搞很麻烦,你在这里买,可以一条龙服务;出了事,从理赔到维修,也更方便。”有的还得寸进尺,要求消费者一买就是两三年的保险。车主事后一比较,店里推销的保险和外面的行情差价在上千元的不在少数。

  “汽车与保险搭伙销售是公开的秘密,有的还是公司硬摊派的任务。”一家4S店的销售人员向笔者透露,卖车险有佣金,消费者吃闷亏是很自然的:“各品牌4S店和保险公司都有联系,他们是保险公司的代理商。在车险销售中,保险公司给予4S店返点是‘行规’,给得越多,积极性越高。”

  对于各汽车品牌4S店和保险公司来说,这是个“双赢”的结果:保险公司借助汽车经销商获取稳定的客户来源;而对于汽车经销商而言,一旦成为保险公司维修业务的指定厂家,就意味着除了在零部件、维修工时费等方面获取利润之外,还可以得到保险公司返还的佣金。说亏,就亏了消费者。

  光靠政府监管?不够,消费者需保持理性维护尊严

  俗话说: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确实,总有些消费者当了黄盖,愿意买商家的账,甚至有的还主动提出加价什么的,所以人家才拽成那样,咬定加价不松口。

  加价提车,是消费者和经销商之间的博弈,打的是心理战。

  退一步想想,4S店要求加价提车或买保险、搞装潢提车,本身就不够厚道。如果消费者选择加价提车,等于花了冤枉钱乖乖就范。所以有很多车友对提车加价行为说“不” 。在网上,一些车友论坛热火朝天建起了“反加价联盟”,坚决不买加价车。

  面对市场的不理性,消费者还是得淡定,不盲从:流行的不一定都是好的。大家一窝蜂抢购的加价车,未必就适合自己。所以,要理性消费,不要让从众心理搞得自己很纠结。

  买车又不是买馒头,今天不买就会饿晕。等它十天八天甚至几个月又如何?再说了,买不到馒头买个大饼也能充饥啊。换个车型,一样精彩!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苦恋一枝花。如果必须加价提,老夫只好换一家!你看有没有道理?

  应该辩证地看待经销商对市场紧缺车型的加价行为:当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供小于求的时候,逐利是商家的天性,自然会出现加价现象;反之亦然。

  不管消费者是当场提车,还是几个月后提车,专卖店和经销商都应该按照厂家公布的零售价格进行销售,因为厂家公布的零售价格,都是在税务部门登记备案,涉及到国家对车辆征收附加税的税收问题。因此,任何名目的额外加价做法,都涉嫌对消费者的欺诈行为,同时损害到消费者个人和国家的利益。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讲,加价提车令消费者被迫接受价格歧视,他们即使接受加价行为也是出于无奈,同时还可能被某些压着车制造“紧俏”假象的车商所欺骗。

  针对愈演愈烈的加价风,近日,国家工商总局、交通运输部、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汽车销售行为及汽车配件质量的监管通知》。列出了一些行业“潜规则”,如搭售商品,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等。

  其实,几个月前,浙江省工商局就特别下发了《关于开展汽车销售服务领域专项整治行动方案》,重点检查汽车销售中是否存在强制搭售保险及其他商品等不正当竞争行为、附加不合理条件的行为,其中加价销售是其重点整顿的目标之一。

  由于涉及众多经销商的利益,整顿汽车销售市场,光靠政府部门的文件和行动是不够的。这不仅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更需要在这场博弈中处于弱势的、分散的消费者保持头脑清醒,维护自己的尊严。

  工商部门提醒购车者,消费者要注意自我保护。举例而言,购车的加价部分,经销商往往拒绝提供正规发票或收据,对于今后的维权将造成很大障碍。例如,车辆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消费者在申请退车赔偿时,“加急费”、“装潢费”部分就很难得到保障。

  如果在购车中遇到价外加价行为,注意取证,向工商部门或者是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以便有关部门掌握更多线索,并对有关厂商进行调查处理。


浙江日报 汽车生活 00017 加价提车 消费者可以说“不” 2010-08-20 nw.D1000FFN_20100820_8-00017 2 2010年08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