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第一要闻

在传统农忙季节,寻找现代农业前行的脚印——

双夏,不再“三弯腰”

  本报记者 颜伟杰 杨军雄

  

  烈日炎炎,知了声声,传统的“双夏”农忙时节,如今景象如何?

  从7月底早稻开镰之后,本报记者分头奔赴我省农村采访,却很少看到以往农民弯腰割稻、插秧种田的忙碌景象。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正在赋予“双夏”新的内涵。

  农机作业忙 农民脚翘翘

  “翘翘脚过农忙”,曾经是不少上虞农民的梦想,现在成了现实。

  记者在上虞采访时发现,农机购置率不断攀升,不仅让农户告别了繁重的插秧、耘田、收割“三弯腰”,也有利于种粮大户规模化发展。

  “育秧、插秧、收割、烘干,现在全部机械化了。你看看,我家的镰刀都有好几年不露面了。”上虞市谢塘镇新戴家村农民陆洪灿感慨万千。

  今年58岁的陆洪灿,家里种了5亩多双季水稻,以往“双夏”这几亩地靠自己从早到晚收割要花上五六天,然后是脱粒、翻晒,跟着晚稻又得插秧,十天半个月下来人累得要散架。现在,他一个电话打给村里的农机合作社,就搞定了所有事情。

  上虞是全国重点产粮大县(市),全市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8万亩左右。从2009年开始,上虞把水稻插秧机和粮食烘干机作为重点,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不仅让农民告别了繁重的体力活,也促使更多人种植双季稻。据陆洪灿介绍,村里540户农户在2005年前种的都是单季水稻;2006年引进联合收割机后,陆续开始种植双季水稻;到今年,由于从插秧到稻谷入库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全村1650亩水田都种植了双季稻。

  据上虞市农技信息中心高级农技师陈仲球介绍,全市双季稻种植面积已从2006年的15.86万亩,增加到2009年的16.74万亩,今年又增加到16.97万亩。

  购置农机,也成了农民合作社致富的主要选择之一。上虞市建越农机合作社的王建波,去年为周边农户提供机插和机收等服务,净收入25万元。今年“双夏”前,他又购置了高速插秧机、秧盘播种成套设备和谷物烘干机,“不光自己的田可以用得上,还能挣钱”。

  “今年,上虞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的合作社达到10多家。水稻的机械化插秧率达到21%,水稻机耕和机收率超过95%,谷物烘干率首次突破了20%。”陈仲球告诉记者,农业机械化让全市五分之一的种粮农民受益,传统的“三弯腰”作业逐渐从上虞农村消失。

  耕地大流转 农村静悄悄

  傍晚时分,温岭泽国镇横泾村。

  45岁的王冬连站在村边,看着农田里正在忙碌的收割机,村里安静得让他不敢相信。他告诉记者,自己在泽国镇的海绵厂打工,前些年为了不让自家耕地撂荒,他起早摸黑在地里干活,去年他将一亩多地的经营权入股村里的合作社,“不仅地没荒掉,每年还可以拿到租金和股金分红”。(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流转,不仅将闲置土地利用起来,农民还可以旱涝保收。”横泾村支书王秋生说,村里绝大多数外出务工的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土地经营权变成入股资本,收益保底,还能享受盈利分红。

  王秋生说,不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的农民能够就近就地就业,既照顾了家庭,还可以挣工资。

  承包土地的种粮大户同样高兴。颜保林是箬横镇的种粮大户,今年承包种植早稻面积近1300亩,只有3亩是自己的,其余的地都是租来的。

  箬横镇不少村民外出打工经商,土地就闲置了不少。颜保林说,原来一家种三五亩地没多少收益,还占个劳力。现在国家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种粮大户扩大了种植规模。

  “国家出台了粮食的最低保护价,再加上粮补、种子补贴、农机补贴等补贴,一年算下来,收益比打工高多了。”颜保林告诉记者,现在箬横镇耕地都是抢着种,连很偏的山地也有人要。

  据温岭市农业部门介绍,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出户占家庭承包经营户的42%,委托流转面积从2007年的1.26万亩发展到2.62万亩。近年来,全市出现了种粮500亩以上的大户40多户。

  农家乐闹猛 种菜收成高

  磐安县尖山镇的农民仍然忙碌,不过他们忙的却是农家乐经营。

  这些年,磐安生态休闲游渐成气候。道路两旁的水田里很少见到水稻,取而代之的是茭白、茶叶等高山作物。

  到了尖山镇管头村,村口的广场上停满了旅游大巴。据村支书张威平介绍,这个只有260户人家的小山村已开设农家乐65家、土特产经销店23家,“今年,全村已接待游客6.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多万元”。他掰着手指说,全村人一年四季都在为农家乐奔忙。

  厉向阳是村口“厉阳山庄”的主人。入夏以来,山庄24张床位,天天有人住。“每天的净收入就有几百元。”厉向阳告诉记者,他原先在宁波打工,2007年回乡开了农家乐,因为忙不过来,家里的地除了种些菜,其他的早就免费给别人种了。

  农家乐火了,还带动了本地菜农的种菜积极性。张威平说,村里有300亩水田、200亩旱地,现在基本上种茭白和疏菜,在村里就地消化。邻近村的村民也把菜送到管头村销售。土豆收购价达到3.5元每公斤,而在其他乡镇只1元左右。每家农家乐每年采购的果蔬量一般在5万元到10万元,“农家乐的红火让不少菜农也沾了光”。


浙江日报 第一要闻 00001 双夏,不再“三弯腰” 2010-08-12 nw.D1000FFN_20100812_2-00001 2 2010年08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