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是员工的“老娘舅”。凡是涉及员工利益的大事小事,“老娘舅”总是一次次地站在了员工这一边。
本报记者 毛珺 李月红 通讯员 王飞 实习生 谢村
编者按:昨天,本报刊发了《我的企业我的家——看民企传化集团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报道。今天,我们继续关注这个“家”里的成员——劳动者,他们的幸福感从哪里来;他们的人生价值诉求有哪些;梦想怎样才能实现……如果您对“我的企业我的家”这个话题有所感悟、有话要说,可拨打电话0571-85310478,或登录http://t.sina.com.cn/zjdaily,在微博版“浙江日报”留言,也可登录www.8531.cn浙江日报官方网站,发送留言到浙江日报特稿部或记者部。
本报记者 毛珺 李月红 通讯员 王飞 实习生 谢村
下午两点,传化股份有限公司中试3车间,滴水管、搅拌槽、回水管……各种管道拼凑成了一个机械的空间,操作工陈林根忙碌其间。一阵蒸汽从打开的阀门中缓缓“吐”出,车间内的短时温度飙升至40℃,陈林根的工作服立马被汗水浸透了,他的脸上却依然挂着微笑。
陈林根说,每年夏天的6月到9月,公司除了每月按惯例发放足额的高温补贴,每天中午还会收到一份让他感觉特别“幸福”的礼物:由专门工作人员直接送到车间的免费冷饮。“今天发了一瓶冰红茶,有时候是雪糕,有时是凉好的绿豆汤,每天花样翻新。”据介绍,每年这个时候,传化集团所有一线车间员工都能享受这份特别礼物。
在采访中,即便是走到传化最闷热的这个作业区,“幸福感”仍然是被员工不断提及的字眼。
传化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凝聚了众多员工如此大的向心力?
15年前,第一批进入传化的20名大学毕业生,仍有18人留在这里。今年,传化又迎来了80多名大学毕业生,他们向往在浙江民企的腾飞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14,15,16……”中午一点,气温39℃,当我们走进传化华洋股份公司塑化三车间时,“85后”的黄钦正和工人们在玩比比谁的手摸冰块时间更久的游戏。刚刚忙碌了两小时,工人们在车间里热中作乐。
黄钦是上海交通大学法律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在经历了为期两周的军训,加上一周的文化集训后,她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基层见习锻炼。尽管是见习,黄钦的工作并不轻松,分公司为她安排了一位导师,教她熟悉生产流程,这期间她还要完成一个“如何提高产业的绩效以及产业工人的薪资待遇”的见习课题。
“今年的工作计划已经安排得满当当了。高密度的培训锻炼,能够快速提高个人能力。”黄钦这样解读工作计划。在这半年里,作为传化集团首届招聘的管理培训生的她,可以专心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公司则包揽了她的所有“后顾之忧”:这其中包括8万元的年薪;每月仅需缴纳少量房租的租房。为此,公司的班车特意在宿舍楼下增设了一个停靠点。
公司对大学毕业生们的重视,还不止在解决“后顾之忧”上。这段时间,黄钦听到了很多身边的“传奇故事”:新招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因为表现优异,成为后备人才的管理培训生;眼看着能力不错的下属无处施才,主管领导竟然四处打听哪里有合适的职位可安排……
当美好愿景展开人生蓝图时,这并不是刚入职的大学毕业生才有的激情。在我们前后不到一个月的采访中,上一次还是处于“待命”状态的主任助理刘呈丽,现已升职为客服部副部长。当时她还在向我们勾勒她的“事业路径图”:2004年大学毕业进公司,一年内她边完成份内工作,边参加了5个培训;在明确自己的行政管理的职业规划后,2007年她进骨干培训班,2009年初任主任助理,而今,一切水到渠成。当初,她放弃了广州高薪的工作,选择了低1000多元工资的传化,如今她毫不后悔。因为刘呈丽的人生规划,在传化能一步步实现。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在传化,这句话十分适用。”传化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副总裁吴严明说。身为传化集团15年前招聘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他经常这样思考自己留在传化的理由。当年第一批进入传化的20名大学生中,如今还有18人留在这里,这足以说明一个民营企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究竟有多大。
今年,传化又迎来了80多名大学生员工,像黄钦一样,他们有志于扎根传化,不断提升自我,期望在浙江民企的腾飞中能一展才干,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生的价值。
传化集团7200名员工中,50%来自外省。他们在传化不仅找到了一份工作,更找到了一所学技术长本事的学校,一个有尊严地工作生活的地方。
“这两年打算在萧山买房,以后一家子扎根在这里。”传化股份技术中心中试车间主管李义红笃定地说出下一步打算。到今年3月,李义红在传化工作整整17年,是传化名副其实的第一代老员工。从当年啥都不懂的小伙子,成长为一个在传化集团研发部门的车间主管,李义红说,他要感谢的正是传化。
17岁那年,李义红在老家安徽舒城县初中毕业出门打工,曾先后在合肥、张家港、苏州、广州等10多个城市“漂流”。在进传化之前,他在萧山宁围镇一个工地上做杂工,没技术,没文化。
“一切都是传化教给我的。”危化品培训、压力容器培训、有机合成培训…… 李义红历数着多年来接受的各类技术培训,拿出了一大堆证书。刚进传化,李义红只是车间的搬运工,之后几年,李义红把车间的配料工、投料工、合成工、出料工的所有岗位都做了一遍,现在他手头拥有了中级化工有机合成工等多个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我们传化不像企业,更像一个学校”。
现在,李义红更享受在传化工作的“主人感”。他现在执掌的传化股份技术中心中试车间,主要负责印染助剂的研发。每年传化开发的300多个印染助剂新品种、600多个实验都在这个车间进行,他掌握着配方的“最高机密”。“公司把这么重要的部门交给我负责,是对我的尊重,更是对我的信任。”
李义红的收入从刚进厂时的每年一万元,如今已涨到了6万元。这两年,李义红把妻子、女儿和家里的老人都从老家接到了萧山,“我老婆现在传化公司当包装工,最近也在准备考初级资格证书呢!”
在传化设立的萧山区化工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负责人何新厂亮出了一份课程表。这份课程表包含了化工行业6个工种国家资格认定所需的所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所需课时等等。
2007年,传化集团率先在杭州成立首个建在企业的化工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在内部筛选了63个包括高级工程师在内的高级技术人员,组成兼职讲师团给新员工培训。企业每年还自掏腰包购买教材,组织员工培训考试。如今,传化集团化工行业700多名一线生产操作工,已有171人通过了初级考试,163人通过中级考核。今年,鉴定站已向萧山劳动部门申请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让更多员工拥有自己的职业资质,这意味着除了职业上的提升,还有加薪。
除了学校,“家的感觉”让更多年轻员工倍感幸福。在传化集团周围一排排的员工宿舍,一人间、两人间的单身宿舍,两居室、三居室的套房……一应俱全,可供员工的各种需求选择。“85”后员工徐建飞已在员工宿舍住了3年。他的单身宿舍里,淡黄色的窗帘,棕色的茶几,还有从集团农业基地引进的红掌、绿萝等盆花,把房子装扮得绿意盎然,清凉无比。“宿舍里本来就提供了空调等设备,拎包入住很方便,我自己再美化下,当然更像个家了。”
“周末班车为什么星期六有,星期日没有?为什么上午有,下午没有?是不是去了杭州之后就不用回来了?”
“物业公司的定位是不是盈利性的,是不是要把利润建立在牺牲员工的福利上?”……单看这样的对话,你不会想到,这竟然是传化员工在民主听证会上向8个部门负责人的“发难”。
谁给了员工这么大的“底气”?工会主席许旺泉告诉记者,是传化工会。
这个答案,也许有一个细节可以佐证。当我们再次来到传化采访时,发现了一个一直被忽略的细节:在传化大门口,挂有两个牌匾,其中一个赫然写着“传化集团工会委员会”。从工会成立之初,这个牌匾就被放在了醒目的位置。
在许旺泉看来,这是“地位”的象征。关于牌匾,还有一个小插曲。2005年,集团推行“5S”管理,有人将这块牌匾扔进了仓库,董事长徐冠巨得知后立即追问此事,没过几天,刷过新漆的牌匾又亮堂堂地挂在了大门口。
“工会就是员工的‘老娘舅’。”许旺泉告诉记者,员工有期盼的、企业应该做到的都是工会每天的“牵挂”。加班是许多民营企业增加产能的办法,但也透支了员工的体力。传化根据员工的意见,严格控制员工加班,通过能力和效率的改善来提高产能。传化还建立了职工餐厅,实行了福利性用餐,一般职工只要花2元钱就能吃到6元钱的伙食……。
我们看到,在6月18日的集团后勤监管会议上,员工的38条建议,每一条都由相关部门给出跟进意见。员工施建权建议外网开通网上受理平台以便紧急沟通,信息部门给出“拟在楼道张贴应急联系电话”的反馈。
在采访中,我们还碰到一位不愿意让工会出手相助的员工——来自江西新宜的彭珠明。2008年彭珠明的妻子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每个月仅中药费就要花3000多元。就是这样一位被集团工会列入困难职工名单的人,却一次次婉拒了工会捐助的提议。
在我们一再追问下,彭珠明说出了心里话:自己所在的股份公司有20多名职工被工会列入困难补助的行列,工会每年向他们发放的补助将近10万元,今年又向一位女儿患白血病的员工一次性捐助了8万元。“传化就像一个大家庭。家在关爱自己,自己也应该关爱这个家里的其他成员。目前我的收入还能够支撑医药费,不想再给公司增添更大的负担。”
把企业当成“家”,并非彭珠明一个人的感受。传化每年有一个传统节目 “望年会”,总会令许旺泉感动。在大年三十那天中午,所有公司的高层都会和不回家过年的员工一起吃一餐饭。在许旺泉的记忆中,去年的望年会是最盛大的一次。餐厅里整整摆下了29张大圆桌,这意味着有近300名员工把这里当成了“家”,愿意留在厂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