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社会

傅娟萍:永不停步的风景

  记者 吕玥 通讯员 董音菲 冯州 

  

  人物名片:傅娟萍,29岁,杭州人,上海铁路局杭州客运段动车车队衢沪四组列车长。从事“动姐”工作1年零5个月。

  

  飞驰在浙江大地上的动车组越来越多,由此催生了一个新的职业——“动姐”。

  所谓“动姐”,是人们对铁路动车组上所有女乘务员的亲切称呼。

  在许多“动姐”眼里,“动姐”的“动”其实是对她们工作内容的形象描述:动来动去、不得停歇。 

  百里挑一始成动姐

  身为“80后”的傅娟萍从事列车乘务员工作已经有9年。去年3月,经过层层选拔,她成为杭州客运段动车车队衢沪四组的列车长。

  成为一名正式的“动姐”并不容易,傅娟萍告诉记者,当时的选拔过程十分严格。首先得通过身高、年龄、学历等条件关,第一轮筛选后,不符合“1米60以上,35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等基本要素的乘务员都被淘汰了。

  接下来,准“动姐”们还得闯过培训考核关。“几乎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为了练好标准的“露八颗牙”微笑,傅娟萍和她的同事们每天都咬着筷子对着镜子练习,不断调整自己的笑容,一练就是几个小时。

  终于,她和另外5人从2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与12名普通乘务员一起,成了铁路杭州客运段第一批18位“动姐”。

  察言观色必备素质

  “动姐”的选拔要求不低,服务标准也很高。

  “贝雷帽、衬衫、马甲、丝巾、皮鞋、头花……”傅娟萍掰着手指数了一遍,每位“动姐”的行头竟然达到19件。

  与既有车上的程序化服务不同,傅娟萍告诉记者,“动姐”的一项必备素质就是要会察言观色。“比如旅客四处张望,就应该主动上前询问;旅客闭目养神,就要看看周围环境是否安静,并礼貌提醒旁边的乘客尽量小声。”

  有一次,一位想从上海前往温州的中年妇女,带着很多行李误上了开往杭州的动车,傅娟萍在车门位置注意到她的紧张神情后,就立刻上前询问情况,并提供了及时周到的帮助。

  “列车硬件变更这么快,我们的服务观念也要迅速跟进。”在目前杭州客运段241名“动姐”中,29岁的傅娟萍已算“高龄”,但她还是一有空就拉着英语好的年轻“动姐”,虚心学习口语,“落后的就要尽量赶上。”她笑着说。

  厚厚脚茧辛苦证明

  在许多人眼里,“动姐”这份职业光鲜亮丽,但做过既有车乘务员的傅娟萍却对“动姐”的辛苦深有体会。

  “既有车上,一个班组往往由20到40人组成,1名乘务员服务1节车厢。而在一趟动车上,却只有‘一长两员’3名‘动姐’的配备。1人需要照顾4节车厢,单就工作量就增加了不少。”

  “以前可以与同事轮换上岗,工作累了可以到宿营车厢内稍作休息,但在动车上,全程站立式服务要求我们必须站完数小时的车程,即使有空座位也不能坐。”

  动车到终点站后,一般只能停留20分钟,这段时间内“动姐”们在送旅客下车后,需要迅速完成车厢的卫生清洁工作,为返程做准备,几乎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当“动姐”才1年多,傅娟萍就积累了以前工作8年都没有的厚厚脚茧。“没办法,皮鞋胀脚。”她偷偷告诉记者,厚脚茧几乎是所有“动姐”的职业标志,“甚至有一些刚刚走上岗位的年轻‘动姐’,一天工作下来,两只脚都磨出血来,看着让人心疼。”


浙江日报 社会 00011 傅娟萍:永不停步的风景 2010-08-11 nw.D1000FFN_20100811_17-00011 2 2010年08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