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景象

含蓄的力量

  徐 斌 

  

  纪实照片大多以直观、强烈的表象,直击人的视觉和心灵。含蓄、耐人寻味的照片属凤毛麟角,因而显得过目不忘。

  有幅照片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它是CFP图片库2009年度国际最佳新闻图片——2009年3月5日,伊拉克巴格达,一所小学校重新开放,美国大兵持枪警戒时的情景(见附图)。

  这幅照片以一个小男孩面对美军武器时的表情,恰如其分地传递了伊拉克人对侵占美军的复杂心情。

  我们知道,世界上多数男孩也许都会有一个爱好——对武器的狂热和痴迷,这由男人骨子里的天性使然,就像女人爱打扮一样,都是与生俱来,不需引导、难以磨灭。

  照我们的价值观来看,美国为了推翻萨达姆政权而入侵伊拉克,把伊拉克拖进战争深渊,伊拉克人应该像当年中国人民痛恨日本鬼子一样。当时的情况是,美军被派来保护学校免受恐怖袭击,单从事件本身看,男孩这种心情似乎也符合情理。故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照片判作是违背事实、装模作样的空洞宣传,它有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

  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摄影记者的观察力和感悟力,他抓住了男孩面对美军、面对武器时流露出来的情绪反应:专注的眼球,直盯冷冰冰的枪口;紧抿的嘴唇,努力收敛着内心的兴奋,以及他看到相机镜头对着他时的害羞。这名儿童的复杂表情,也许淋漓尽致表达了伊拉克人对美军既有对其入侵践踏国土的愤恨,又有盼其留下来维护好生活秩序的想法。这也许正是今日伊拉克这片战火纷飞、灾难不断的土地上的某种真实写照。

  当然,我们必须揭示作者的价值观,确实左右了这幅照片的主题。是的,作者的这张照片为美国人入侵伊拉克作了非常好的宣传和辩护:你瞧,在我们美军的武力保护下,伊拉克儿童没有敌对和恐惧,只有开心和幸福……再者,从形象元素来说,这幅照片的构图简洁,甚至美国大兵的脸和肢体都被省略,只有一把斜指的枪管,而粉红色的背景,更为照片增添了温馨和谐的环境气氛,把主题烘托得淋漓尽致。

  每张照片都有主题,也允许作者有倾向性。倾向性本身就是生成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关键是,这种倾向性不是照片作者自己说出来的,而是要通过无声的画面来传达的。作者记录的是一个真实的生活细节——一个孩子对枪的仰慕。这张照片是对一个真实场景的瞬间截取,没有人会怀疑它的真实性,更没有人能否定它的高明。在看似平常的画面下,满盈的是一股含蓄的力量,这种含蓄,让照片变得意味深长。


浙江日报 景象 00008 含蓄的力量 2010-08-07 nw.D1000FFN_20100807_13-00008 2 2010年08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