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中国

大连油管爆炸、南京管道爆燃、吉林物料桶入江——

危化围城拷问防灾机制

  据新华社上海8月5日电 

  新华社记者 

  

  随着松花江化工原料桶打捞进入尾声,一场让人揪心的安全事故终于没再酿成环境灾难。欣慰之余,7月下旬接连发生的大连输油管爆炸、南京“7·28”爆燃、吉林化工物料桶流入松花江等重大安全事件,为我们敲响了工业防灾的警钟。

  这三起事件只是各地发生的工业事故中关注度最高的典型案例。有关专家表示,我国正处于工业灾害的多发期和危险期,迫切需要将工业防灾提升到城市应急管理的重要位置,变“事后被动应对”为“事前主动预防”,才能降低工业事故发生频率,把损失降到最低。

  危化围城加剧风险

  记者调查发现,这三起工业灾害无不事发突然,短时间内大量有害物质外泄,引起爆炸和燃烧,污染区一旦形成,持续时间较长,防护难度相当之大。此次因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事故受到污染的海域面积大。据环保专家预计,事故给污染海域造成的生态危害严重。

  事故频发暴露出我国工业灾害问题比较突出。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分析显示,我国工业灾害主要集中在石化、化工、冶金、煤矿和有色等几个行业。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中城市普遍存在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及使用企业与居民生活区“混居”现象,这种“危化围城”格局加剧了工业灾害给居民带来的安全风险。

  发生“7·28”爆燃事件的南京原塑料四厂,位于栖霞区所辖的迈皋桥地区,这里本是一片农田,20年前开始建设多家化工厂及地板厂、石料厂、液化气厂、加油站等,但随着南京城市规模的扩大,工厂区聚集起大量的居民小区与商铺。正是这样的变迁,使得南京“7·28”爆燃事故发生在了人口密集的市区,造成重大伤亡。

  吉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志明说,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正面临着快速工业化所经历的城市工业灾害高发之苦。“如果工业事故得不到遏制,国家形象、城市形象、劳动者健康都会受到不良影响。”

  城市规划先天不足

  据记者了解,为有效预防工业事故发生,发达国家已建立了工业灾害的系统防控体系,并对大量贮存和使用易燃、易爆及有毒物质的重大危害进行重点研究。比较而言,我国的工业防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差距很大。  

  李杰教授说,虽然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由原化工部牵头开展了工业防灾的相关研究,但后来这项工作因为部委调整而中断。目前在我国安全工程专业中,无论是国家一级学科还是二级学科中,都没有工业防灾的专业,“在理论上就输给了国际先进水平。”

  “工厂在设计时不清楚怎样才符合安全需求,因为追求产量,即使发现安全隐患也继续运行,结果必然造成工业灾害的频发”,复旦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五晓说,此次吉林永吉县两家化工厂的7000多只物料桶被冲入松花江,充分说明工厂规划上“先天不足”。

  除了救灾理念上落后,部分行业的技术标准落后,地方安监、质检等政府部门执法不严等情况,更加大了工业防灾的难度。

  近年来南京曾多次发生管道被挖断事故。根据南京安监部门和警方调查,“7·28”事故发生地的拆迁工程早已结束,但事故责任人董来荣认为厂区内可能还有废钢管,不顾有关人员劝阻仍然违规施工,最终导致了管网被碰裂。

  政府监管至关重要

  我国工业防灾迫切需要转变思路,变被动应急为主动监管,从“灾害管理”转变为“风险管理”。

  当务之急是治理“危化围城”现象。东北师范大学城市和环境学院陈才教授认为,当前要借产业结构调整之机,抓紧淘汰工艺落后、污染严重、安全隐患极大的小化工企业,推动“危化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另一方面,在新企业布局中要具有前瞻性,避免出现未来企业与城区相融的尴尬。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中,应将工业防灾纳入其中。专家认为,国内一些大城市曾组织过重大危险源的普查工作,现在这项工作要推广到基层县市。

  “要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政府的监管至关重要。”吉林化工学院化工系李健秀教授说,宁可防控装置建完后长期得不到利用机会,也要根除事故隐患,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浙江日报 中国 00005 危化围城拷问防灾机制 2010-08-06 nw.D1000FFN_20100806_2-00005 2 2010年08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