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走读浙江

来的人多了,只会是好事

——一个小山村的转型故事

  见习记者 邓国芳 记者 李月红 报道组 欧阳文华 

  

  “村里来的人多了,只会是好事。”吴业鸿83岁的老母亲邵梅花总是这么说。一直生活在建德市高岭村的她,期盼着有人来,有人来……

  寂静高岭村 终于来了人

  人终于来了。2007年4月,一拨戴着眼镜、长相斯文的杭州城里人,驱车沿着盘山公路往上爬,来到了平均海拔四五百米的建德市高岭村。

  寂静高岭村,顿时热闹了起来。住在山坳里的村民,不时把头探出家门,窥个究竟。只见这拨人又驱车翻过山坳,向着千岛湖方向驶去。

  山坳那头,是碧水盈盈的千岛湖和千岛湖最高峰黄岩尖。村民们都知道,只要攀上海拔800余米的黄岩尖,千岛湖一湖秀色便可尽收眼底。也许,他们是来“免费”参观千岛湖的吧。

  可不久,这拨人又转了回来。他们在村子里停驻了好一阵子,还向周围村民热情地递上香烟。村民们分明听见他们在说:“好,真是个好地方,就是这里了!”

  两个月后,村民们获知了一个消息——高岭村被杭州一家名叫尚禾的投资公司看上了。他们要来这里投资,新建一家公司,村民可拿山林田地入股,以后高岭村还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人来了,的确不是坏事。不过世世代代高居山上的村民,显然被这拨人弄糊涂了。高岭村有啥值钱宝贝?他们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这共同组建的建德千岛湖高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真的会给曾是贫困村的高岭带来新的命运吗?

  一晃三年过去了。原本靠在家种养或外出打工赚钱的吴业鸿,现在是建德千岛湖高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30多位农业工人的头,大家都叫他小鸿队长。8月3日记者走进他家时,他用当地方言复述了老母亲的话:村里来的人多了,只会是好事。

  农民撂荒地 如今成了宝

  高岭村是建德市洋溪街道友谊村的一个自然村落。从杭州出发,驱车沿着杭千高速一路向西,从新安江出口下,再沿着盘山公路往上走,行程120公里,需1个多小时。

  傅土樟是两年前调来洋溪街道办事处当副主任的。在他眼里,高岭村至少有三个优势:一是地理优势,虽然海拔高,但离县城新安江和5A级景区千岛湖很近;二是环境优势,保持传统农耕经济状态,植被丰富,没有污染;三是交通优势,杭千高速新安江出口下,驱车不久便可到达。

  但三年前的高岭村民并不这么想。住在高山上,交通总是不便,环境也很闭塞。加上种竹养鸡效益不佳,年轻人更愿意出门打工,哪怕在外赚得不多。

  而在李小军眼里,高岭村的一切都是宝。村落位于高海拔的山坳,仿佛世外桃源;11000亩撂荒的山林田地,加以统筹规划和重新种养,能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擅长农活、吃得起苦的村民,就是最好的人力资源;而高耸湖边的黄岩尖和一览无余的千岛湖,那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无敌法宝。于是,他扛着建德千岛湖高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的重任,一头扎进了高岭村。

  奇怪的是,村民们发现,李小军这个总经理没搞什么农业观光项目,而是一心一意地种起毛竹、杨梅树、番薯、西瓜、向日葵、玉米,甚至还像模像样地养起鸡鸭来。我们的公司,要干的就是这些?这跟以前有啥区别?质疑声接踵而来。

  碰撞磨合中 思路变清晰

  根据项目规划,高岭村以村集体11000亩山林和部分集体资产入股,占45%的股份,杭州尚禾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以资金入股,占55%的股份,双方共同组建建德千岛湖高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公司未产生效益时,村民可获得每年每人200元津贴。而当公司产生效益时,村民则可按股份获利。

  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开发,村民以荒废山林田地入股,从此变成股东,这的确是件新鲜事。但村民显然没这么快适应自己的新身份。“村民把撂荒山林交给公司前,就把山上成材的树木砍掉。他们总担心,如果自己不去砍,以后公司就会砍,白白给公司了。”说起这些时,李小军觉得很心痛。他说:“高岭村山上的每一件东西都是宝,砍了贱卖实在太可惜。”

  过去三年里,为了办个养殖场,为了让鸡喝上“农夫山泉”,为了科学扩种毛竹……他与村民磨破了嘴皮子。经常是三顾茅庐地上村民家做思想工作,把公司愿景一遍一遍地讲给他们听。

  不断碰撞磨合的过程,也是公司经营思路逐渐清晰起来的过程。如今的李小军,一点也不含糊:在产业发展上,先从农林畜牧业着手,充分发挥高岭村的自然资源优势,打造原生态农林产品基地;尔后利用山村田园特色,通过宅基地置换等方式,发展生态休闲、度假和疗养服务产品,打造自然生态休闲基地。

  以种养毛竹为例。高岭原有毛竹林1400亩,其中500余亩由农户承包经营,由于没有很好抚育,平均每年产毛竹50万斤,总产值15万元,每亩产值仅300元,竹笋产值基本为零。公司成立后,请来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组织村民去竹乡安吉参观考察,新种毛竹林600亩,抚育原有毛竹林600亩,并组织村民守笋,毛竹的每亩株数增加两倍,长势喜人。新种植的毛竹园在选择适合毛竹生存土壤的同时,也尽量选择了林木较稀少的荒山,对改善生态环境有极大裨益。“我们的毛竹,目标是要达到2500元/亩的产出!”

  村里当工人 生活有奔头

  当了一辈子农民的吴业鸿,如今是公司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农业工人而且还成了队长。村里30多位农业工人与他一样,都签了劳动合同,都享受意外保险。“基本上每天都有活干,平均每天收入八九十元。”吴业鸿说。

  原来,公司除了发展种养业坚持就地取材外,在用人上也如此。比如,养殖基地场长吕起举,就是高岭村的一个高中毕业生;30多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农业工人和20多位临时工,都是本地村民;山林种养基地负责人,也是当地村民。

  吕起举给记者算了笔账:他原本一直在外打工,尽管每月可赚2000至3000元,除却生活开支,也就2000元不到,而家中农活根本无法兼顾;如今他的养殖场离家才2里多路,今年是第一年,每月拿1500元的固定工资,年底若产生效益还可拿到“年终奖”。

  吕起举是土鸡养殖场的场长,妻子是育雏房的保育员,月工资900元左右。对这户家庭来说,这样的生活,更安稳也更有奔头。一脸羞涩的吕起举说:“我们公司的发展理念很好,我也看好它!”

  5个大学生 书写新传奇

  老母亲邵梅花当初一定没有想到,村里来了人,还来了5个男大学生。他们长住在村里,每天跟村民一块上山下地,闲时还走村串户,后来还跟村民喝在了一起……

  36岁的李小军是浙江大学微电子专业毕业的硕士生。受尚禾公司董事会委托,他来高岭村任高峰公司总经理,这一干就是两年多。为把项目办下去,他耗尽了心力,“起初的6个月,过得非常艰难”。

  27岁的刘伟、25岁的汪浩、25岁的林正伟和29岁的陈健,都是湖南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大学毕业生。被项目的理念和发展前景所吸引,他们跟着李小军来到了这里。

  “80后”们从未上过山下过乡。他们认为,与大学生村官相比,他们在农村扎得更深,因为每天与村民一起干活,一起吃住,利益也绑定在一起。“我这是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呢!”林正伟很爱说笑,十分开朗。

  陈健是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人,原本俊朗白皙的脸庞,如今晒得黝黑。“我是读工民建专业的,刚来到这里后觉得很新鲜。”但因为生态休闲项目还没上,陈健觉得自己并无用武之地,去留之问常在心中泛起。

  为此,李小军花了很多心思,他常常找年轻人谈心,传授工作经验,畅谈人生理想,坚定他们的信心。“换位思考,就能理解他们了。值得安慰的是,他们现在都能静下心来,沉下身去。”李小军说,4个兄弟是他的希望,给了他前行的力量。

  “我们要用公司的先进理念、自身的科学知识和前沿的管理手法,去改造高岭村,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让默默无闻的高岭村,成为家喻户晓的生态休闲观光基地。”5个大学生一致表达了这样的想法。

  记者离开高岭村时看到了一幕:57岁的村民老洪,看见刘伟他们路过家门口,亲切地迎了上去,还用粗糙的大手拍拍他们;刘伟他们也毫不避忌,把胳膊搭在老洪身上……


浙江日报 走读浙江 00013 来的人多了,只会是好事 2010-08-06 nw.D1000FFN_20100806_22-00013 2 2010年08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