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今日关注

水漫城市,奈何奈何?

  本报记者 施晓义 通讯员 胡海岩 

  

  仅仅一场强降雨,街道成河、住宅进水、汽车没顶……今年以来,这样的极端气候灾害场景,屡屡在我国一些城市上演。

  城市内涝,从未像今天这般引起公众强烈关注。

  是雨太大,还是我们的城市防涝工程积弱已久?

  下一个,会是谁

  谁也没想到,广州城市内涝犹在眼前,同样的场景这两天在我省台州的一些城市翻版复制。

  昨天,本报头版刊登了温岭市民在市区街道涉水上班的照片。7月26日的那场大暴雨,使温岭城区严重积水,城区交通基本瘫痪,数百辆轿车当街被淹,5500家工矿企业停产……

  导演这场悲剧的是一场多年未遇的强降雨。短短3天时间,温岭全市过程平均降雨量348.9毫米,其中最大点雨量发生在太平景水库,为540毫米,6小时降雨量达百年一遇。

  这,其实是全球气候恶化的一个微小片段。近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透露,今年以来的极端天气,使我国部分城市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城市严重内涝,1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一度进水。

  地处东南沿海的浙江,今年以来汛情也不同寻常,部分城市头7个月的降雨量已接近以往全年。6月17日入梅以来,浙江已出现5次强降雨过程,杭嘉湖等平原严重受涝。

  在强降雨面前,城市从未像今天这般脆弱。

  站在街头,直面倾泻的暴雨,记者曾有切身感受。7月18日晚,杭州建国北路、凤起路口,记者正骑车赶路,暴雨不期而至。尽管脚下就有排水孔,但短短10多分钟,积水就漫过了行人的脚面。

  频频发生的城市内涝,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7月13日,安徽省安庆市区街头严重积水,城区多条主干道被淹。一些地势低洼的居民小区不同程度受淹,大量住户被困家中。其中华庭小区积水最深时一度达3米,1.2万多名居民被困。

  一场城市大水,造成巨额财产损失的画面,人们已不陌生。不久前,广州一场暴雨就使数以千计家庭轿车熄火,某小区地下车库有上百辆豪华轿车被淹,损失数亿元。与此同时,数以千计的企业被迫停产停工。

  内涝面前,现代化的城市不知所措。

  家住温岭阳光花园的冯女士发现,一场暴雨下来,小区的地下车库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水池,许多家庭轿车被雨水吞没,损失惨重。小区保安只能借来几台抽水泵,全力排水。

  在全球气候恶化的大背景下,在异常天气多发的今天,城市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

  人们担心,下一次水漫金山,会不会是自己生活的城市?

  重地面,轻地下

  暴雨之下,一座座“水城”现身。城市究竟怎么了?

  面对这个问题,许多人会联想到法国的庞大地下排水系统。据说,在那里的排水管道里开卡车完全没问题。始建于十四世纪的巴黎地下排水管道,已成了巴黎的骄傲。

  相比巴黎,国内城市的排水系统令人汗颜。据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道路交通与工程规划设计所所长、教授级高工赵萍介绍,省内大城市的地下排水管,最粗的直径也不过两米多,不到一米的比比皆是。

  “但是,排水管的粗细并不是造成城市内涝的全部原因。”赵萍分析,当今城市内涝是多方面综合因素造成的。

  有些并非人为因素。比如,根据专业的雨量公式计算,相比三五十年前,浙江近年的降雨量在增加,且大暴雨发生频率高,这使城市排涝问题加速显现。

  “不过,客观原因并不是借口。”她认为,在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许多城市的地盘迅速扩大,造楼的理念也非常先进,但对“地下城市”关心不够,理念滞后,设施落后。

  最明显的是,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例如,一座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要按百年一遇洪水的标准设计施工城防系统;50万人口以下城市,按50年一遇标准设计。做规划时,一座城市可能不过20万人口,但对后来城市人口的快速集聚始料未及,回过头来看,当时的设计标准就偏低了。

  城市形象光鲜,而城市的“地下血脉”却被忽视了。据了解,相当多城市的地下管道欠账太多,有的排水管堵了,没有及时清淤;有的建筑垃圾“不小心”填埋排水管道;还有的填河造地,使本就不多的城市河道被填埋,降低了城市调蓄水量的能力。

  一些城市过度开采地下水,也是造成当地容易内涝的重要原因。赵萍说,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城市地面沉降,一旦遭遇暴雨雨水极难外排,使当地防洪能力直降一两个档次。

  城市的急剧扩张,大面积的土地被钢筋水泥硬化,使本来“会呼吸的地面”变得无法渗水,自身失去了排水功能。而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绿地面积却远高于国内,其地面自然排水功能相对好得多。

  不过,有专家指出,造成城市尤其是一些新建成区内涝的真正原因,恐怕是个别地方急功近利的城市建设心态。什么时候能以人为本来善待城市,内涝也许就不会成为问题。

  补课,理念需先行

  层出不穷的城市内涝,让更多的城市陷入深思。

  此时,江西赣州一条名为福寿沟的宋代排水系统,牢牢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因为在近来我国多地连发强降雨的态势下,赣州老城区因福寿沟的保护而独善其身。

  记者联系了赣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养护处副处长朱小军。他介绍,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的福寿沟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其形似 “福”、“寿”二字而得名。

  福寿沟的最大特点,是依据城市地形整体谋篇布局。它完全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差,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就在前不久,赣州遭遇强降雨,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依然保护着老城区的10万居民。

  千年福寿沟,显然让当代人惭愧,并得到鞭策。

  “其实,我们早就注意到了城市内涝问题。”杭州市市区河道监管中心配水防汛处副处长楼道明说,2007年10月“罗莎”台风导致的强降雨,已给这座城市敲响了内涝警钟。

  当时,杭州城西进水主要源于本身地势较低,加之南侧小和山阻隔,东穆坞溪、上埠河等山区河流因雨急而汇流太快,下游又有运河顶托。最终导致城西漫水。

  为避免内涝再发生,杭州加快了整治防汛工程的步伐。去年下半年,杭州将东穆坞溪上的新开河桥由单孔10米宽,改建为双孔各10米宽;将上埠河上的荆山桥由单孔13米宽,改建为双孔各10米宽;对留和路上的6个箱涵进行改扩建,将部分箱涵的宽度由2米扩大到5米,大大增加了排水能力。

  不仅硬件,软件也有提升。杭州的城市预排水系统在暴雨来临之前,会对上塘河、五常港等城市主要河道进行预泄,为暴雨腾出库容。防汛部门还与交警分享道路实时监控视频,时刻监视城市路面,及时发现雨水淤积点,防患于未然。

  但上述做法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缺少一个系统的规划。据赵萍介绍,法国、日本等国的地下排水系统是一个“地下公共廊道”,集纳了电力、通讯、供热、给水等管道,当年投资巨大,却一劳永逸。

  显然,纯粹模仿老祖宗的做法不行,完全照搬国外的经验也不切实际,因为翻建旧城区的排水系统,其投入难以估量。

  “我们只有从理念上,先慢慢变起来。”赵萍说,比如说停止过度开采地下水、尽可能增加绿地面积、采用渗水性强的地面铺装材料……这些,完全可以做到。

  一些城市的新建城区已开始探索全新的排水系统。杭州钱江新城已施工建设高于常规标准的地下管网系统,而淳安等越来越多的地方,近来主动请省内外专业机构和专家设计城市地下管网。

  或许,理念的转变并不能立即解决现有的城市内涝顽疾,但人们期盼,多年以后内涝将不再困扰城市。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03 水漫城市,奈何奈何? 2010-07-29 nw.D1000FFN_20100729_2-00003 2 2010年07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