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文化

一人一屋万册书

  记者 陈文文 上虞报道组 余彩龙 

  

  七月,夕阳下的上虞沥海镇城沿村格外安静。外出打工的村民还未回家,留守在村的照例只有老人和孩子。高水龙匆匆往村口赶去,大滴大滴的汗水从脸上滑落。一旁的老伴急了:“来得及,慢点走!”

  一群六七岁的孩子正在村口嬉戏,看到高水龙出现,他们一下子都围了上去。“爷爷,还有科幻小人书么?”“爷爷,我要故事大王!”

  “都有,每个人都有!”老伴邵友芬看老头子忙不过来,上去帮忙。“这些都是贵州打工者的孩子,现在放暑假,老头子隔三岔五去镇上买点小人书,免费借给他们看。这不,又到约定借书的日子了。”

  说是借书,实则“送书”。高水龙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借出去的书没有还回来。“没关系,书屋里还有6000册书呢,只要孩子们愿意看,我就愿意借。”

  高水龙的图书馆叫“海申书屋”,不大,70平方米左右。6000册书整整齐齐地码在书架上,多为人物传记、小说,也有杂志和百科全书。“书屋搬过四次,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有1万册书哩,那时书屋就在沥海中学旁,孩子们一放学,都爱来我这儿借书。”

  年轻时,高水龙在上海做油漆工。他爱读书,跑遍了上海的书摊,常常整捆整捆地往家里带书。

  1987年,高水龙回到老家时,有了创办小图书馆的设想。“在上海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为啥农村人和城里人差别那么大?主要是精神面貌。在农村办书屋,我觉得很有必要。”

  于是他把走南闯北的积蓄一古脑拿了出来,还特意跑到文化宣传部门汇报了这个想法。不要政府一分钱投入,创办免费图书馆。

  一年后,书屋正式落成。“书屋就像我的孩子,这么多年,我真没算过投了多少钱、花了多少精力。”如今年纪大了,老高依然不假人手,独自一人负责书屋的大小事务。

  “老高啊,从小到大都离不开书屋,我们会记住书屋的墨香和那段美好的时光。”每每听到类似的话,老高觉得浑身都是劲——书屋见证了几代人的成长,孩子们能从农家书屋迈向更高的学府,是他的所愿。

  “再苦再难的时候,父亲都没有过放弃书屋的想法。”小女儿书芳目前接管着老高的企业,有阵子企业一度停产,书屋也随之关闭,但形势一好转,书屋又立刻重开。即便2008年老高在杭住院休养期间,他也在杭州各个书店买书,同病房的室友经常有免费书刊阅读。

  “父亲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衣着简朴,毕生所爱就是书,且认准的事就一定要把它办成。”临行,高书芳对我们说:“即便将来父亲不在了,书屋也依然会在。坚守这方书屋,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浙江日报 文化 00009 一人一屋万册书 2010-07-29 nw.D1000FFN_20100729_9-00009 2 2010年07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