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第一要闻版

当泥石流袭来

——庆元驻村干部周培炎智救50余村民

  通讯员 范正民 王卢松 

  

  在汛期到来之际,他一连12个日夜与村民同吃同住;在泥石流灾害即将发生的关键时刻,他组织转移了50多名群众,避免了人员伤亡。他就是庆元县黄田镇朱黄村驻村干部周培炎。近日,庆元县委决定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向周培炎同志学习活动。

  连日大雨险情不断

  6月中旬,大暴雨持续袭击庆元。16日开始,周培炎就住进了朱黄村,白天与村干部一起上门开展宣传动员,提高村民防灾自救意识;晚上,他拿着手电筒一处处巡查险情。

  6月18日,周培炎和朱黄村干部蔡竹章、毛明荣一起在各自然村巡查。上午10时许,周培炎接到了英坞村村民吴帮法的求助电话:“我家屋后的山体出现裂缝,怎么办?”在实地查看后,周培炎发现裂缝还在不断扩大,山体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他马上组织村民们撤离。村民吴帮法的妻子沈宝英执意要先把家里的物品搬出来,为做通沈宝英的工作,周培炎只得请来她的儿子帮忙,沈宝英这才没搬东西马上撤离。

  刚刚忙完,茶园村村民吴国富又打来了电话:“我家房子可能撑不牢了!”周培炎等3人飞奔茶园村,为吴国富家5口人转移并安排住所。 

  在去茶园村的路上,吴帮法打来电话:中午12点半左右,他家的房子被泥石流冲毁了。“幸亏听你的话及时搬出来,否则后果想都不敢想!” 

  “村后山的公路上已出现裂缝!”下午2时许,朱黄村干部鲍世库从麻岭后村给他们打来了电话。一听这话,3人脸都青了,二话不说向麻岭后村跑去。(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果断决策成功转移

  麻岭后是个100多人口的小村,坐落在群山之间,连日来的降雨使得山体含水率趋于饱和,如遇山体滑坡后果不堪设想。

  18日上午9时许,鲍世库在巡查时发现,在村后的公路边一低洼处形成了近3米深的“堰塞湖”。鲍世库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立即向周培炎等人汇报,并叫来村民帮忙排水。 

  下午2时许,当鲍世库再次来查看时,眼前的情况让他惊出了一身冷汗。“堰塞湖”下方出现一条很长的裂缝,此时雨下得很大,雨水还在不断地冲刷着泥土,“堰塞湖”水位不断上涨,情况十分危急。 

  周培炎赶到现场后,一边折来了一些树枝放在裂缝上,一边观察地形。出现险情的地方在山湾处,一旦出现塌方,塌方量将非常大,而下方正是民房,要及时组织村民转移。 

  这时,裂缝上的树枝掉了下去,周培炎意识到山体滑坡将不可避免。他大声地喊道:“半个小时内,所有村民都要撤离!”他和在场的村干部作出分工部署,一路在“堰塞湖”上挖宽排水沟,另一路到山下组织村民撤离。

  麻岭后村里,有的村民不愿撤离,有的村民还想搬东西,周培炎带领村干部一户一户地劝说。一名70多岁的老婆婆撤离后又返回屋里搬东西,周培炎赶紧与村干部冲进去将老人强行架出来。

  下午4时25分,在大家的努力下,50多名群众被成功转移。在转移后不到10分钟,洪水夹着泥石轰然而下,3幢民房瞬间夷为平地,其中就包括那位老婆婆的房屋。由于转移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事后大家才知道,此次山体滑坡长度达30多米,塌方量达到5000多立方米。

  守土有责工作尽心

  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周培炎一边帮助麻岭后村开展生产自救,一边调查统计各自然村的受灾情况。由于多处山体滑坡导致道路交通中断,周培炎只能徒步来回奔走。朱黄村有9个自然村,每个村相距4公里,崎岖泥泞的山路上,周培炎无数次跌倒。

  “家里有事,他是一点都指望不上。”周培炎的妻子周春梅说。周培炎的家就在黄田镇劳武村,房子也挺破旧,离麻岭后村不到10里地。下大雨的那几天,周春梅打电话叫周培炎回家看看,周培炎却说:“这里的情况更加危险,我走不开,你自己一定要注意安全,实在不行你就搬到亲戚家住。”

  直到几天后雨停了,周培炎才匆忙赶回家换下满身泥巴的衣服。周春梅心疼地准备做两个好菜“犒劳”一下。等她从厨房出来,周培炎却不见了人影。打电话一问,周培炎又赶到朱黄村巡查灾情去了。


浙江日报 第一要闻版 00001 当泥石流袭来 2010-07-23 nw.D1000FFN_20100723_11-00001 2 2010年07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