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鄞州百姓热捐碳基金

  记者 张品方

  报道组 章燕飞 于玲玲 

  

  “1000元可以做什么?”

  对于这一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答案。在宁波市鄞州区,有人回答说:“1000元可以购买1800多棵小树苗,长成树后可吸收1辆轿车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能有这样专业的回答,得益于他们刚参与了中国绿色碳基金鄞州专项的捐款。6月27日,该基金鄞州专项成立,鄞州成为全国首个设立中国绿色碳基金专项的县(市、区)。在基金筹集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全区共收到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捐款7000多万元。

  踊跃捐款背后,是鄞州广大民众不断萌生的低碳生活理念。

  种下树,收获绿色理念

  在今年初召开的鄞州区“两会”上,“森林鄞州”建设被列为区政府2010年10件实事之首。按照规划,在5年里,全区新增绿地3万亩,完成珍贵树种造林1万亩,新增生态公益林8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作出这一决策的背景是,鄞州区已从低碳经济中尝到了甜头。近年来,区里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关闭、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仅铸造业因关闭、转产一项,每年减少工业产值20多亿元,减少税收1.2亿元。代之而兴起的是风电、太阳能、核电和新能源汽车等一批低碳产业。

  2009年,全区万元GDP能耗下降5%,万元GDP能耗仅为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一半;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高达145亿元,连续第二年位居全省榜首。

  “生态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含绿量就是含金量”……一个个全新的理念,改变着鄞州区决策层的思路。

  如何让更多人参与“森林鄞州”建设?宁波市委常委、鄞州区委书记寿永年认为,筹集碳汇基金,营建碳汇林,是深化“森林鄞州”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在全社会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一个途径。

  今年3月,鄞州向国家林业局气候办正式提出申请,要求建立中国绿色碳基金鄞州专项,并获得成功。这是继北京、山西、大连和温州之后第5个设立该基金专项的地区。

  “设立碳汇基金,是为了营造更多的碳汇林。”在区农林局局长朱良华眼里,多年的植树造林活动,如今多了一份全球性的意义。他经常这样告诉别人:每生长1立方米木材,就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多种树,可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这样的理念,在宁波三生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金宝那里,获得了共鸣。

  黄金宝是一位喜欢收藏名贵树种的企业家。近年来他花费5000多万元,引进一批名贵树木,其中包括从国外引进的树龄上百年的罗汉松、黄杨木,以及从周边农村修路过程中“抢救”过来的一些古樟树。这些名木与绿茵茵的草皮,在厂区内外形成一百多亩的湿地公园。每天清早到这个公园散步,与古树静静相对,已成为黄金宝的一种生活习惯。

  就是这样一位热爱树木和绿色的企业家,当得知碳基金在鄞州设立专项时,毫不犹豫地捐出500万元,成为这一基金最早的发起人之一。

  低碳生活,从细节做起

  这几天,鄞州区农林局许多工作人员的私家车有了个新变化,汽车挡风玻璃右上角多了一张特殊的标识:“零碳车贴”。“车贴”上有一个很卡通的图案,一棵大树张着嘴巴,吸入二氧化碳,吐出氧气,上面还写着“森林鄞州——中国绿色碳基金”、“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等宣传文字。这些特殊的“车贴”流动在街头时,引来许多好奇目光。

  因为私家车上有了这张“车贴”,机关干部庄瑞君显得颇为自豪。他说,在向碳基金捐款500元之后,就获得了这张“零碳车贴”。“由500元捐款营造的碳汇林,可以‘中和’一辆轿车半年时间的碳排放量。”

  “这张‘车贴’不仅是标识,更是对绿色低碳生活的倡议。”区农林局负责人说,以“零碳车贴”来计数,局里捐资500元以上的干部多达60多人。

  “我早已是‘低碳一族’了!”看到这种“零碳车贴”后,区里的机关干部施先生乐了。前几年他买了一辆私家车,除了下乡或因急事赶路,平时基本停在单位,上下班都骑自行车。为此,一些朋友表示不解,甚至有朋友调侃他“抠门”。“我当初少开车,就是为了减排嘛。”施先生说。

  确实,人们虽然做不到不排放二氧化碳,但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却可以减少碳排放。有关专家告诉我们,少开车1公里,就可减少0.22千克碳排放;少搭乘一次电梯,就可减少0.218千克的碳排放;省一度水,就减少了0.78千克碳排放……

  在邱隘镇,退休老人邱师傅的低碳生活,就是从每一个细节做起的。每天淘米、洗菜的水,都被倒入一个大水桶,用来冲洗厕所等;家里的灯具全部是节能型的,晚上没人的房间从不开灯;冰箱、空调尽量不用,到了夏天,他常常用传统的扇子或电扇……

  我们期待着,低碳生活能成为更多人践行的时尚。

  (本报宁波6月27日电)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鄞州百姓热捐碳基金 2010-06-28 nw.D1000FFN_20100628_3-00003 2 2010年06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