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今日关注

居住证,试水两年间

  近日,国务院首次在文件中提出“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居住证制度”,引发广泛关注。

  事实上,从去年10月1日起,《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正式施行,意味着我省开始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据了解,浙江的先行经验将对全国范围的制度推广,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报记者在最早实行居住证制度的嘉兴市,寻访到拥有“绿卡”两年多的新居民杨国强,感受该制度带给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变迁和人生期许。

  “拿着绿卡,心里踏实”

  “这15年,我的最大变化,就是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外来务工者,成为真正的嘉兴新居民。”

  今年46岁的杨国强拿着一本绿色封皮的居住证,自信地向我们扬了一扬,“这可是我心中的‘绿卡’。”老实巴交的杨国强还幽了一默。

  说话带着浓重乡音的杨国强,在嘉兴南湖区凤桥镇上的中法公司务工,是箱包车间的打样师傅,手下还管着几名工人。

  虽然这张居住证已领了两年多,却依然崭新如初。

  杨国强的老家,在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协和乡的一个偏远山村,通往外界只有一条崎岖山路。

  15年前的杨国强,面对陌生人时,远没如今的从容与淡定。

  那年,他坐着火车风尘仆仆来到嘉兴。下了火车,第一件事就被告知要去派出所办一张暂住证。

  而办暂住证、查暂住证,一度成了杨国强不愉快的经历。杨国强说他的几个老乡,为省下办暂住证的几十块钱,经常东躲西藏,“当时的暂住证对我们来说,仅是一纸证明”。

  让杨国强没想到的是,2008年年初,镇上新居民事务所来厂里宣传说,他们的暂住证要换成居住证了,将与社会保障、就业、居住、子女就读、计划生育等挂钩,拿了证可以享受一定的嘉兴市民待遇和优惠政策。

  听到这个消息后,杨国强多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以前打工也曾走过四五个城市,从来没听说过有这等好事。”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第二天杨国强就到了新居民事务所,工作人员当场给他办好了居住证。当他递上钱时,被告知不用花一分钱。

  居住证与暂住证,只有一字之差,却让杨国强高兴得差点蹦了起来。

  在许多人眼里,暂住证一度是这些外来务工者身上的标签——“你不属于这个城市”。“现在,我不需要随身携带暂住证,只需每年年检一次就行了,心里很踏实。”杨国强说。

  “居住证,带来实惠”

  摩挲着手中的居住证,杨国强笑了:“这小本子,给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

  2008年,杨国强的儿子杨川江小学升初中,开学报名时,第一次不用再交借读费。

  杨川江3岁随父母来嘉兴,在凤桥一所公办小学读书,每学期要交300元的借读费。“虽然出得起借读费,但开学时看到别人异样的眼光,心里总有点疙瘩。”杨国强说,孩子之间也难免“贴标签”,他儿子从小就不愿被看作是“外地人”。

  如今,杨川江在凤桥镇中学念初二,跟当地孩子享受一样的教育。“我儿子跟同学打成一片,还跟着他们学会了讲本地话。”杨国强说,这里的教育比老家强多了,“就图孩子能比我们这一代有出息,我们再辛苦也值了。”

  让杨国强有点担忧的是,他儿子偏科有点严重,但杨川江有自己的想法,初中毕业后就去学门技术。杨国强打听到,凭居住证,他儿子可以报考嘉兴所有职业技术学校,“儿子可比我幸运多了。”

  “以前,我们农村人羡慕城里人看病可以报销,退休可以拿养老金,现在我们也都有了。”拿着居住证,杨国强跟嘉兴本地人一样参加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现在每月缴103元钱,厂里还贴一部分。”缴满年限后,就可以领取几百元的养老金,“以后月月有钱领,不用再为养老发愁。”

  而杨川江在学校参加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去年缴了100元钱后,拿到一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卡,感冒之类的小病可直接刷卡报销,大病凭住院医药费单子,“最高可以报75%呢”。

  杨国强的妻子李长素跟他在同一家厂打工,最近拿着镇里发的免费体检单,坐车去嘉兴市区的曙光医院做了妇检。“以前在老家,哪会上大医院体检,而且还不用花钱。”她拿着居住证去新居民事务所的计生服务窗口,就可以免费检查、开计生证明,不必再自费检查。

  新居民,告别“生活在别处”

  一张居住证,让杨国强收获的不仅是实惠,还有不断向上生长的希望。

  尽管来嘉兴许多年了,但杨国强心中一直有个疙瘩——“我是外来工,再努力也就是个外来工。”

  但居住证制度,让杨国强感觉自己已是“半个嘉兴市民”,他想在这里“生根发芽”的愿望也迫切起来。

  只有初中学历的杨国强,前两年一口气报了三门培训课程。既有技能培训科目,也有法律援助培训,业余还参加镇里成人学校的学习。“给自己充充电,学好本领才能站稳脚跟。”

  杨国强在厂里一直兢兢业业,已是数一数二的技术能手。公司负责人十分认可他,“这样的员工就应该和我们享受一样的市民待遇。”不久前,他还被评为先进员工,在大礼堂里作了一次现身说法,台下坐着几百人,包括许多本地员工。

  杨国强说,如今爱学习的不只他一个。最近,企业要开一期技术培训班,针对的是本地职工,几十名外来工友涌到经理办公室“讨说法”,最后,企业向所有员工开放课堂。公司工会主席笑着说:“这样的怪事,厂里还是第一次出现。”今年,企业还将特意为新居民开设几门培训课,让他们有一技之长。

  告别“生活在别处”,杨国强已跨出实质性一步。

  两年前,他花了16万元,在凤桥镇一处菜场旁买了一套房子,面积虽不大,但他花了3万多元装修后,十分温馨,冰箱、电视机等家电一应俱全。

  年初,趁着女儿出嫁,杨国强去老家将83岁的老母亲接到嘉兴来住了一段时间,“带母亲走走看看,享享清福”。

  老母亲在杨国强新家摸摸这里、看看那里,对儿子“打工也能这么有出息”,感到非常骄傲。

  杨国强准备过些天,就去将户口迁到嘉兴。“我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儿子读书争点气,他的下一代能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一家人今后的生活,就越来越有盼头了。”说到这些,杨国强眼里满是期盼。

  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嘉兴新居民,远不止杨国强一个人。去年,南湖区财政投入180多万元用于新居民子女教育,投入150余万元用于新居民计划生育。这些,也吸引了更多高素质、有技能的新居民到南湖工作生活。杨国强所在企业,去年员工流失率不到5%,企业负责人说:“用心留人,小小居住证功不可没。”

  为更好地服务新居民,南湖区在各镇、街道均设立新居民事务所,并在各村、社区和新居民员工较多的企业设立了168个新居民工作站,配备430多名协管员专门从事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新居民遇到困难,第一时间就能得到帮助。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04 居住证,试水两年间 2010-06-04 nw.D1000FFN_20100604_2-00004 2 2010年06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