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奉化农民创办研究所,攻关植物组培技术——

小山村来了五院士

  记者 吴晓鹏 报道组 黄成峰 

  

  本报讯 “哇,阿拉村里来了5位院士!”5月30日,奉化市西坞街道五小村沸腾了,来自福建农林大学、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等院校的谢联辉、郭予元、方智远、陈宗懋、陈子元5位院士齐聚五小村,为奉化农民陈行忠创办的现代农业研究所支招。

  49岁的奉化农民陈行忠,早年创业有成,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投资现代农业、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是他十几年来的心愿。去年,他投资3000多万元,创办宁波华厦农业研究所,聘请中国农科院退休专家,专攻植物组培。

  “一位农民创办研究所,从设想、考证、启动到当前几百亩的规模,花了不到4年时间。发展这么快,想不到!”在华厦研究所的组培大棚里,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予元感叹。

  据了解,试运转一年半来,“华厦”已生产朱焦组培苗5万株、温室朱焦穴盘苗2.5万株、草莓组培苗8万株、穴盘苗6万株。朱焦苗主要出口澳大利亚和欧洲国家。仅朱焦组培苗每棵就卖到1.65美元,附加值高、效益好。而草莓组培苗则通过对草莓品种开展脱毒种苗繁育技术攻关,助当地农民增收。

  “搞科技农业,一定要有耐心和信心。”谢联辉院士告诉陈行忠,植物组培技术被誉为农业发展史上的第四次绿色革命,目前世界上植物组培苗需求量在40亿株左右,市场只能满足15亿株,缺口很大,产业大有可为。谢联辉院士以德国为例:“种子开花时间有先后,而组培苗同时开花。所以德国人只要组培苗,这就是科技农业的魅力。”

  对民营研究所缺乏科研人才的现象,院士们建议,要多与各科研院所合作,解决核心技术难题。同时研究所也要尽量增强内部科研力量。院士们还支招:通过引进先进设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促进植物组培产业早日与国际接轨。

  院士们表示,地方民营农业研究所更具灵活性和实践性,是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突破。对此,陈行忠乐呵呵地说:“‘华厦’今后将引进高级技术人才10名,中初级研究员50名,组建研发部、生产部和营销部三大业务部门。同时聘请国内权威专家担任企业发展和技术顾问。‘华厦’要努力成为国内最大的组培中心,还要争取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和开发专业研究所。”

  目前,华厦研究所已承担了省农科院的科技合作项目,并参加了由省农科院主持的农业部948项目等研究。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小山村来了五院士 2010-06-02 nw.D1000FFN_20100602_2-00003 2 2010年06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