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社会

3年调查300多名服刑人员的孩子——

为他们点亮心灯

  记者 朱海兵 通讯员 殷导忠  

  

  “请给这些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拥有与其他孩子一样的阳光。” “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的师生们这样急切地呼吁。

  3年多时间,该校组织开展“点亮心灯——关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行动”,师生们先后走访全省100多个乡镇的300多名孩子,其间所见所闻震撼人心,并写 下走访札记。 

  “一项研究报告表明,父母服刑的未成年子女,长大后成为罪犯的机会比其他孩子高6倍。”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有关负责人说,“父母犯的错,绝不应该让这些幼小的心灵来承担。我们结对帮扶了其中一部分孩子。希望能有更多人,去真心关爱这个易被忽视的青少年群体。” 

  札记之一

  未来不是梦

  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家。一间旧石屋,幽暗凌乱。木棱的窗户没有玻璃,蒙着布满破洞的塑料纸。家里坑洼的泥地上堆着破旧的家具,连个坐的地方也没有。没有自来水,更没有煤气灶。

  父亲入狱后,母亲弃家出走,11岁的小清只好跟80多岁、耳聋眼花的爷爷相依为命。因为经济拮据与缺乏管教,小清基本处于半辍学状态,四年级了,甚至连“爸爸”两个字都不会写。

  与孩子的交流中,我们明显感到,他盼望关爱,却也害怕被关注,有意无意地将外人拒之门外。

  爷爷年迈,父亲因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被判处无期徒刑,母亲弃他而去,小清的未来在哪里?

  (2007年8月于开化)

  近况——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的师生和小清结对帮扶3年,现在他的读书和生活已恢复正常,但因基础过于薄弱,学习成绩还跟不上。

  札记之二

  最怕没书读

  看见小娜那黝黑的皮肤、沧桑的脸庞,我们难以想像,这竟是一位只有15岁的初二女孩。 

  小娜8岁那年,父亲因盗窃犯罪入狱后,母亲离家出走。小娜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家境的贫寒,使小娜从小就学会自立自强。为了赚一点学费,2006年暑假,她去宁波北仑某工厂打工,不分昼夜地裁剪布料。谁知没几天,手腕被剪刀扎伤,静脉血管破损。厂里没有付一分钱医药费,还扣了她的工钱。 

  奶奶说,读书是小娜最大的梦想,她最担心的就是有一天没钱读书。 

  老师说,小娜在学校从来不去食堂吃饭,而是跑到几百米远的一个小吃摊上买两元钱的素面吃,因为食堂一餐饭,最便宜的也要三四元。 

  (2007年 8 月于象山)

  近况——

  3年来,在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师生的帮助下,小娜考上当地的技校,表现较好。通过当地政府协调,她的学费和奶奶的日常生活也有了较妥善的解决。

  札记之三

  心灵需抚慰

  13岁的孩子,本应该是一个阳光向上的少年。因为父亲犯罪的缘故,小敏的内心异常敏感自卑。

  小敏的生母很早就离开人世,他和继母及同父异母的妹妹一起生活。表情和言语中,都流露出一种恨意。 

  问小敏长大后想干什么,他竟冷冷地说,想当律师,这样可以告父亲,让他一直呆在监狱。 

  回来的路上,大家心情沉重,都在默默地想,怎样才能将这个处在“人生岔道口”的孩子,引导到正确的方向,用阳光驱散那灰暗而可怕的心灵阴影。

  (2009年 8 月于杭州)

  近况——

  针对小敏的特殊情况,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师生加强心理辅导和亲情关怀,使他对自己的父亲、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逐渐有所改变,仍需长期关注。

  (文中孩子均为化名)


浙江日报 社会 00011 为他们点亮心灯 2010-06-01 nw.D1000FFN_20100601_4-00011 2 2010年06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