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创富年代·绿色

在中国城市与农村二元经济现实存在的情况下,要根本解决农村的污染问题,关键在于村民自治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村民的意愿必须与政府治污的决心协调一致,才能标本兼治。

慈溪乡村:农民自治下的环保运动

  报道组 孙云东 赵科 卢萌卿 

  

  5月29日,细雨中的慈溪市横河镇东畈村充满诗情画意。经过生态修复的河道,漂着睡莲等观赏植物;罗汉松等名贵树种,也被“安排”绿化道路;曾经如烂泥田堆满柴草的晒场,已变身篮球场;昔日垃圾成堆的小溪,重现清澈。

  望着眼前一切,村党总支书记孙允川很是感慨:“东畈村的今天,靠的是环保基建大投入,更离不开村环保自治组织。”

  村里污染村民管

  孙允川口中的村环保自治组织,目前已遍布慈溪市261个行政村。1.6万名农民环保志愿者,活跃在慈溪乡间,守护着自己的绿色家园。

  胜山镇四灶村,早晨,村民胡开潮像往常一样,又沿着浦江边巡查。江边原先工厂的污水排放口,一只白鹭正在休憩。“现在工厂哪敢再偷排,有我们看着呢。”胡开潮很自豪。 

  胡开潮是村环保自治组织的一员。村里像他这样的志愿者有100多个。他们在村里的主要河道——四灶浦江边设置了环境监测点,不定期请环保部门对河水水质进行监测,并对沿岸进行污染源排查。在10余次环保行动中,抽查排污企业400余家,发现并制止了2起非法排污行为。

  令老胡自豪的还有一件事。去年村里对一块废弃砖瓦窑的利用产生了争执。有人说,应该用来发展集体经济,而环保志愿者提出,村里的绿化本身不足,可以将砖瓦窑改建成小公园。最后,村环保自治组织的意见成为主导。现在,一座占地11亩的小公园已经成为村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

  慈溪首家也是全省首家村级环保自治组织2年前成立于周塘西村。当时120名农民环保志愿者加入组织,制定管理制度,按照章程自己管理村里环保事务,当月就成功阻止了一家污染企业进村。

  在近几年遭遇 “成长烦恼”的慈溪,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地群众最关注、意见最大的问题之一。周塘西村的做法在慈溪农民中引起了轰动,一时间,村级环保自治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在慈溪各地成立。不少镇还专门组织这些乡村环保志愿者培训,进行业务“扫盲”。 

  与政府良性互动

  “我们又多了无数双眼睛。”慈溪市环保局副局长胡立江说,村级环保自治组织的广泛建立,让一些环境违法行为刚露头就被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去年以来,慈溪市对境内上林湖、梅湖等10个饮用水源水库进行综合治理。政府主导对水库进行清淤、治理污染源;农民环保志愿者也应声而动,水源保护区内的农民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减少肥料使用量,减少家禽养殖;各地的环保志愿者纷纷到水源区劝导乱扔垃圾行为、捡拾生活垃圾,挂在绿树上的白色塑料袋、竹林里五颜六色的食品包装袋、溪流里漂浮的饮料瓶,逐渐销声匿迹。

  慈溪市环保局5月份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慈溪境内10个饮用水源水库,有6个水质达到了1类标准,4个达到了2类标准。

  在环保志愿者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慈溪市一些区域性、行业性污染防治难题得到有效破解。慈溪全市关停了200余家铜熔炼小企业,291家小印花、346家废塑料加工企业,被限期转产或停业。

  乡村刮起“低碳风”

  乡村环保自治组织的组建,悄然改变着农民的生活方式。 

  在横河镇海拔最高的大山村,村民戚忠挺至今记得村里的马洋山水库去年下半年清淤的场景。“小小一个水库,淤泥不多,倒是清出了数吨生活垃圾。”

  这是对村民最生动的一次环保教育。“真的很难为情!”戚忠挺说。从此,村民们变了:脏水不再排向水库,更不会往水库里倾倒垃圾。

  去年下半年开始,周巷镇万安庄村“大兴土木”,不过建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处理生活污水的“三格式回用池”。 587户村民主动挖开自家院中的水泥地,在屋后建起一个个3平方米左右的小坑,铺上泥沙,种上德国鸢尾、黑麦草等植物,形成了一块块袖珍湿地。

  村民们说,别看这个池子小,作用可大着呢,昔日直排的生活污水,现在全达标了。


浙江日报 创富年代·绿色 00017 慈溪乡村:农民自治下的环保运动 2010-06-01 nw.D1000FFN_20100601_4-00017 2 2010年06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