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创富年代

文章导航

最后的“水上吉普赛”

——探访浙北河网中的“连家船”

  这是一个别样的人群。

  他们有一个凄美的名字——“水上吉普赛”;他们无房无地,所有的家产往往只是一条渔船;他们世居水上,捕鱼为生,漂泊无定。

  船即是家,家即是船——“连家船”,承载着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全部希冀。而今,这些飘荡在中国最富庶地之一——杭嘉湖平原水乡河网间的渔民,他们的舟子渔歌、凄苦往昔,连同他们栖居的“连家船”,正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中,在外界关注的目光中渐行渐远,即将走到历史的尽头。

  本报记者前不久走进浙北平原嘉兴,探访“连家船”上的“水上吉普赛”,探寻那些即将远逝的百年船影。

  水上吉普赛

  5月19日午后,嘉善县大云镇大云村,久雨初霁。

  已是下午2点,看丈夫刘生根骑上电动车前往县城,44岁的许月英走到河埠头,准备洗碗。

  夫妻俩大清早便划着小船外出捕鱼,中午1点才回到村里,匆匆扒了几口饭,刘生根便骑车到12公里外的县城,兜卖今天捕来的几斤河鲫鱼和青虾,那是他们的全部经济来源。四五月份是捕鱼的旺季,今天运气好,捕到了一斤多青虾,加上鲫鱼,大概能卖100多块钱。

  “一年中有半年是淡季,到了冬天,捕的鱼就很少了,一年到头,毛收入也就万把块钱”,许月英在船上出生,在船上结婚,在船上生子,她告诉记者,只知道祖上是从苏北过来的,但记不得他们是什么时候到嘉兴的,“我爷爷奶奶,我丈夫的爷爷奶奶,都已漂到了嘉兴,靠捕鱼为生,没有房子,没有田地。”

  杭嘉湖平原上的“连家船”渔民,如今一般有两条船,一条是废弃的水泥船,停泊在河边,那是他们的栖身之所;另一条是手划的小木船,那是他们捕鱼谋生的工具。

  许月英家的船,停泊在大云村村头的一个河浜中,边上,是一溜近20条“连家船”,形成一个水上“自然村”。她公公婆婆的船便在隔壁,公公刘宝福80多岁了,已经无法外出捕鱼,每天都在船上守着已经中风20多年、无法起身走动的老伴。刘宝福每个月可以领到70块钱的基础养老金,加上刘生根等3个儿子每家每月50块钱的赡养费,老夫妻俩艰难度日。

  尽管每月只出50块钱赡养费,但对许月英来说,这也是一笔不算小的开支。许月英有两个孩子,女儿刘小庆24岁,由于读不起书,早早便在附近的工厂里打工了,儿子今年11岁,正是读书的年龄,由于夫妻两个时常外出捕鱼,只好每个月花300块钱,把儿子寄宿在班主任老师家中。

  让许月英觉得负担重的更大原因,在于家里还欠了不少债。2004年,县里出台政策,允许没有承包田的渔民上岸建房,许月英和丈夫东拼西借,买下宅基地,盖起了房子。虽然欠了一大笔债,许月英眉梢间还是不乏欣喜,“祖祖辈辈都想住到岸上去,到我这里实现了,高兴啊!”

  在村里,像许月英家这样的渔民依然只是少数,许多船民依旧以船为家。

  尽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走进船民薛明华的“连家船”,眼前的景象还是出乎记者的想象。一条连头连尾五六米长的水泥船,便是他居住了十多年的家,船头是破旧的煤气灶,再过来是一张吃饭用的小方桌,挤在一张床边上,这是薛明华和妻子的“大床”;大床背后,一道竹帘相隔,是儿子的“小床”;再往后,到船尾,便是一个简易的厕所——船尾木板上挖一个洞,直通河里。“这条买来的二手船是水泥船,已经不错了,我们之前住的都是木船,雨天漏水,夏天蚊子做窝,刮台风怕翻船,条件不知道要差多少呢。”薛明华说。

  年长的船民们告诉记者,由于渔家日子清苦,多年来,岸上人家不会把女儿嫁给渔家儿子,渔家女儿也很难嫁入岸上人家,这些年,甚至还有几个已婚的船家妇女,因为不堪忍受生活的艰辛,离婚出走。

  忧伤的渴望

  一叶扁舟,桨声欸乃。水上人家的渔船,划过一道又一道河港,划过一代又一代岁月,但在这些渔家子民的心中,上岸的渴望从未断绝。

  这是一抹绵长而又忧伤的渴望。长年关注“连家船”渔民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嘉兴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沈小华告诉我们,根据嘉兴市2008年底的调查,该市有“连家船”989艘,涉及总户数966户、3289人。这些渔民的祖上大多是苏北人,解放前一路捕鱼漂泊而来,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1968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我省渔区全面开展了社会主义改造,不少“连家船”渔民分到了宅基地。但随着时间推移和后代繁衍,原来分的宅基地上,所造的房子(在嘉兴,一般为20多个平方米的平房)已十分破旧,许多已经倒塌,不少清贫的渔民重返船上。

  渔民的身份也十分特殊,他们既非城镇居民,也非农业户口。“当时成立了专门的渔业村,是独立的行政村,渔民们的住家船也陆续开始停泊在固定的河港中,到后来,渔业村陆续并入其他行政村。”沈小华介绍说。

  有了户口,有了相对固定的停泊场所,给渔家带来一个深刻的变化——渔家子弟上学的多了。年近五十的平湖曹桥街道石龙村渔民吴龙宝告诉我们,由于居无定所,像他们这样年纪的渔民以及长辈,大多没读过书。生活漂泊,大字不识,注定渔家子弟只能捕鱼为生,在水上飘荡。

  吴龙宝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中学毕业,现已结婚,在附近的工厂里工作;小女儿还在念初中,成绩很好,“她能考上大学的话,我们借多少钱也要让她读,再也不能让下一代回到船上来了。”

  生活的艰辛,让渔民充满了上岸的渴望,而越来越逼仄的生存空间,则让他们感到了上岸的紧迫。

  “鱼越来越难捕了”,嘉善县魏塘街道魏中村渔民胡正弟言语中颇多无奈,这位48岁的渔民满脸沧桑,捕了30年的鱼,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足足老上10岁。

  胡正弟告诉记者,抓不到鱼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路越造越多、房子越盖越多,水域面积不断减少,越来越多河网被隔断,渔民的捕捞空间不断缩小;二是工厂越来越多,水质差了,河里的鱼少了。“十几年前旺季时一天能捕两三百块钱的鱼,现在虽然鱼的价格比以前高了,但旺季一天最多也就能卖一两百块。”

  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赵利民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嘉兴市有近1/7渔业水域被征、占用,湖州市近三年被征、占用和污染不能正常捕捞养殖各约占1/6,我省“连家船”渔民正面临“无处捕鱼、无鱼可捕”的窘境,这部分渔民收入增长停滞不前甚至明显减少。

  渔民沈二宝告诉记者,其实大多数渔民自己也知道,上岸已是大势所趋,但渔民们忧心的是,一来无钱上岸建房买房,二则渔民大多年纪偏大,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除了捕鱼,无其他技能,要弃船上岸,从事其他行业,难度很大。

  上岸进行时

  尽管上岸颇艰,但在当地政府和渔民的共同努力下,浙北平原上越来越多“连家船”渔民的渴望正在变成现实。

  近年来,嘉兴等地通过两分两换、推进城市化建设等途径,在渔民转产安置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去年,省政协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课题组专门对我省“连家船”渔民生产生活问题进行调查,调查报告得到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推动了“连家船”渔民上岸工作的开展。

  在嘉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北街道现代化居民小区,一艘破烂不堪的“连家船”孤独地停泊在流经小区的小河上。迎着一缕阳光,一位老人从船里钻了出来,走上岸,仿佛从历史中走来。

  这位老人名叫李朝银,今年73岁,几乎一辈子都住在嘉兴的他,却带有浓重的湖北口音。老人说,从2002年起,嘉北街道出台优惠政策,推出安置房,符合条件的渔民都陆续住进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房子,他和93岁的老母亲因为无钱购买优惠房,只能继续滞留船上。

  如今,漂泊了一辈子的李朝银也将和老母亲一起上岸了。今年3月起,嘉兴市本级全面推进“渔民上岸”工作,对原嘉兴城区在册渔民及《外荡水面使用证》范围内的渔业生产设施进行补偿并予清退。李朝银和他的母亲也被纳入补助范围,可以免费居住或者按优惠价购买60多平方米的房子。李朝银家祖祖辈辈的“连家船”宿命,即将消失在历史的烟波之中。

  在平湖市曹桥街道横河新村,一幢幢青灰色的新楼房聚成了一个新小区,这是平湖市政府部门投资1000多万元建造的首批60套公寓房。曹桥街道60户无房渔民,结束了长年的“水上漂”生活,在这里实现了安居梦。

  拿到新房钥匙后,吴龙宝一有空就会到房子里转转,看看装修进展情况。一提起快要住进新房了,老吴有些激动,“这几年一家人赶上了不少好政策,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都有了,政府还为我们安排了河道保洁工作,每月可以增加六七百元收入。好日子真的来了,有时还不敢相信呢。”

  占嘉兴“连家船”总量近八成的嘉善县,已全面推开渔民上岸及养老安置工作。嘉善有“连家船”渔民6020人,没有宅基地和宅基地不足的渔民有767户,情况复杂,投入量大,为此当地采取了分类、分步推进的实施方式。

  在嘉善县大云镇大云村,政府出钱为船民建起了公共厕所,并将自来水、电都通到船头。对有条件的渔民,采取公寓房安置或宅基地安置等方式帮助其上岸;对无条件上岸的渔民,县里通过增殖放流、提供河道保洁工作等,帮助渔民增收。

  朝云暮雨,潮涨潮落。对“连家船”渔民来说,上岸这个曾经可望不可及的遥远梦想,正变得越来越真切,这些“水上吉普赛”,在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留下一个时代的背影,他们,正在迎接全新生活的开始。

  ■ 链接

  我省“连家船”渔民是指以船为家、常年生活在水上的内陆捕捞渔民。

  前不久,省政协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会同省海洋与渔业局,对我省“连家船”渔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作了专题调查。

  调查显示,我省共有连家渔船3072艘,涉及3200户、11303人,分布在湖州、嘉兴、金华、杭州、丽水和衢州6市的23个县(市、区),其中湖州市1871艘,嘉兴市989艘,两地连家渔船总数占全省总数的93.10%。


浙江日报 创富年代 00013 最后的“水上吉普赛” 2010-06-01 nw.D1000FFN_20100601_7-00013 2 2010年06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