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年前近千人葬身海难,遇难者家属昨相约——
海祭“太平轮”
通讯员 申海 记者 谢国平
本报嵊泗5月25日电
通讯员 申海 记者 谢国平
经过两天等待,风浪终于小了。今天一大早,载着26名遇难者家属和生还者的船驶离嵊泗小菜园码头,向着白节山岛方向驶去。
这是一群特殊的乘客,大多是老年人,满脸哀戚。在驾驶台下方,挂着一条横幅,上书“‘太平轮’纪念协会海祭团”。这是太平轮事件一甲子后,两岸民众首度合祭太平轮遇难者。
1949年1月27日,太平轮从上海开往台湾基隆,途经舟山海域白节山附近沉没,近千人罹难,该起海难事故堪称海峡两岸近代最大船难,也被称为中国泰坦尼克号事件。60多年过去了,可对逝者的思念从未在亲人心中消逝。
海祭发起人之一张典婉是《太平轮1949:航向台湾的故事》一书作者,5年前就开始寻找太平轮事件幸存者和知情者。她说,希望通过这次海祭,能找到更多生还者或遇难者家属。
人群中,一位头发斑白的老者怀中揣着一男一女的照片,并不时地擦拭泪眼。他是太平轮纪念协会副理事长、台湾著名棒球讲评员张昭雄先生。“我父亲遇难那年39岁,今年刚好100岁,母亲吩咐我一定要到父亲遇难地祭拜一下。”
来自澳门的黄似兰特地带来1000只纸鹤,她的父母亲均在那次事件中遇难。坐在一旁的台胞王兆兰一直掩面抽泣,她的丈夫不停地劝慰。当时16岁的王兆兰,随母亲、弟弟、妹妹上了太平轮。落水后她被拉上了木箱,随波逐流最后获救。
今年90岁的叶伦明老先生今天自始至终在甲板上参加了祭奠。他祖籍福州,是太平轮海难36个幸存者之一。他当时经常往返大陆和台湾做生意,那天在船上吃过晚饭不久,就听到一声巨响,随后在混乱中被海水冲进漩涡,侥幸摸到一个木桶,趴在上面在海上漂流,第二天被一艘外国军舰救起。他后来到香港定居,因出色的马拉松成绩成为香港知名的“马拉松老人”。
在太平轮沉没地——白节山岛附近海域,大家静立默哀,颂读祭文,抛撒菊花、纸鹤,寄托哀思,同时向两位幸存者敬献代表重生与希望的红玫瑰,祝福他俩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