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之重
方展画
方展画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在我国推进已多年,但实际成效始终差强人意,坊间戏称:“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倘若究其原委,我认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尚停留在理念层面和方法层面上,在制度变革层面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其中,对教育实践具有导向作用的招生评价制度改革举步为艰,教育改革的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带着镣铐跳舞”的素质教育窘境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在这个意义上,温岭市在高中招生方面试水“招生指标100%分配”新制度、推行“阳光招生”就显得别有一番意味。
现行的高中招生模式是“统考+择优”。这种模式在“精英教育”时期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当教育全面步入大众化、普及化的时代,其内在的弊病就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的法规和义务教育段学校教育质量差距两者间的巨大矛盾,导致初中乃至小学“择校风”愈演愈烈,学校教育越来越不均衡,从而导致受教育权的不公。有鉴于此,早在1999年,温岭市教育行政部门就开始尝试将重点高中招生计划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以后,温岭市不断加大招生指标分配的比例,至2007年实现招生指标100%分配。
温岭市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实践成效是明显的。首先,学生的公平受教育权得到了初步的实现,对广大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因为每一所初中都分到了一定的招生指标,而此前有许多农村初中毕业生无人问津“重点中学”;其次,由于实行了招生指标分配体制,学校之间所谓的“升学竞争”得到大大的缓解,校长与教师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推进素质教育,走特色办学之路,从而促进了教育均衡化发展,一度十分盛行的“择校”热得到了抑制,目前,全市42所初中有8所省级农村示范性初中和9所省级标准化初中,优质教育资源接近50%;第三,在招生指标全额分配的同时,招生过程全部公开,校长手头没有了所谓的“机动名额”,有效地遏制了招生中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还公民一片“净土”,此外也在客观上使学校校长摆脱了“人情纠结”。我们曾就“阳光招生”的“零机动名额”随机调查了温岭20名校长的态度,结果70%的校长表示完全赞成。
温岭的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项阳光事业,是一种破釜沉舟式的尝试,体现的是一种自绝后路式的决心与信念。但愿这种改革更多一些。
(作者系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