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书香
陈荣力
陈荣力
位于四明山西北麓的余姚梁弄镇,是浙江历史文化名镇。它以湖光山色之美、人文故迹之胜和红色遗址之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寻访探游。我数次到梁弄,却一直无缘踏入位于梁弄学弄路上“五桂楼”的大门。
据史料记载,坐落于梁弄学弄路上的“五桂楼”,由梁弄乡绅黄澄量于清嘉庆十二年出资建造。之所以取名为“五桂楼”,乃是黄氏仰慕其北宋时同中进士、同朝为官的先祖黄必腾五兄弟,取宋高宗赠其“五子还乡”的诗中,有“仙藉桂枝香”之句得名。 “余既构楼三间,以藏此书,盖欲子孙守之,后世能读楹书,可登楼展视,或海内好事愿窥秘册者,听偕登焉。”为确保其藏书的不致失散,黄澄量还留下了“黄氏经籍,子孙是教,鬻与假人,即为不孝”的训诫。继承父亲的志向,黄澄量的儿子黄肇震亦致力于收集图书,使“五桂楼”的藏书增加到六万余卷。太平军进浙东,“五桂楼”的藏书有所散佚,黄澄量的孙子黄联镖、曾孙黄安澜经过多年搜罗,且添买善本,至同治年间,终使“五桂楼”的藏书又恢复到了原有的规模,被称为仅次于宁波天一阁的“浙东第二藏书楼”。
踏上与下街洞门弄毗连的学弄路,一幢四周被三米多高院墙围着的建筑,在一片江南民居中卓然鹤立。推开东侧院墙的大门,半亩大的庭院内,是三间坐南朝北的晚清木结构二层楼屋。清代书法家胡芹所题的“五桂楼”的匾额高悬其上,同时悬挂的还有一方“七十二峰草堂”的匾额。友人看出了我的疑虑,介绍说,“五桂楼”当年是梁弄最高的建筑,登“五桂楼”远眺,则可见四周山峦起伏,四明山七十二峰连绵环抱,故“五桂楼”又名“七十二峰草堂”。
“五桂楼”一百三十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其体量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大,但仔细察看,众多为藏书而设计的独特之处,让人叹为观之。如“五桂楼”十来米的建筑高度,比一般的二层楼屋明显高出一截。究其原因,乃“五桂楼”的屋顶呈“众”字形,明看二层,实为三层。顶上的暗阁,平时用来隔热防漏,利于书籍的保管,凡遇战乱,暗阁则多藏善本。与暗阁异曲同工的是东西两边山墙上十堵梯度收缩升高的风火墙,既能挡风防火,又是个性鲜明的装饰,较好地弥补了高院墙带来的沉闷和压抑感。或许是主人建造时的精致和讲究,或许是后人养护维修得法,二百余年的风雨沧桑,“五桂楼”的墙、柱、门、窗、桁梁、构件、基石、瓦当依然保持着昔日的周正与倜傥,散发着华滋、雅儒的书香。
与建筑相对应的,自然是“五桂楼”珍贵而丰富的藏书了。据黄澄量的玄孙黄安澜所刊 《姚江黄氏五桂楼书目》统计,“五桂楼”藏书计1500多部6万余卷,3666种,其中经部475种,史部416种,子部504种,集部430种,丛书1820种。这些藏书以清代刻本为基数,又颇多宋、元、明代的善本,十分珍贵。 “五桂楼”的藏书除解放初浙江省图书馆和宁波天一阁调去大部外,现尚有古籍近万册,其中善本19部625册。
难能可贵的是,黄澄量还有比较开放的藏书观念。“积财与子孙,不如楹书与子孙”,他不仅自己“得一书,添一目,读一书”,也要子孙同样登楼展视楹书,以训淑德性,扩大见闻,增长识力。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黄澄量还大胆地打破一般藏书家不让外人阅读的陋习,凡“海内好事愿窥秘册者”,只要不借,恣其阅览,且供食宿。
“在文化的苍茫浩淼前,人不过是棋子;这庭院的地这庭院的天,就是历史和时间对弈的棋盘。”站在“五桂楼”桂枝摇曳的庭院里,我不禁想起了英年早逝的湖湘诗人江堤的这句话。如果说卓然鹤立于浙东山区古镇的“五桂楼”,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文化奇迹的话,那么在这样的奇迹面前,我们确实不过是棋子,甚至连黄澄量也是一枚棋子,只不过他的这枚棋子是饱蘸了四明山乃至整个浙东文化和山水的渊薮,由浓浓的书香结晶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