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经济版

本报和央视财经频道联袂调查大宗商品价格波动

茧价暴涨没有赢家

  本报记者 徐园 

  央视财经频道记者 宫佳奇 

  

  蚕茧价格从每吨5万元左右攀升至最高每吨10万元,生丝价格从每吨16万元左右最高涨至每吨近30万元。继大蒜、绿豆之后,今年以来,蚕茧、生丝价格也上演了“疯狂”一幕。不过,近期随着广东、广西春茧上市,茧价已经开始逐步回落,但短时的暴涨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担忧。

  蚕茧生丝价格暴涨

  在杭州中国丝绸城,由于天气转热,购买真丝睡衣的顾客一天天多起来。不过,生意好了,商户们却不太高兴。“不好做,真的做不下去了。”一位商户向记者诉苦,去年批发价130元一套的真丝睡衣,今年涨价到160元,还是没什么利润。

  真丝睡衣的涨价,是顺着蚕茧、生丝、绸缎、服装这条产业链,一环环传递过来的。去年32元每米的真丝面料,今年的价格已经涨了30%,达到42元每米。而面料的原料生丝价格则涨了80%。“今年上半年最低的时候,生丝的价格还只有16万元、17万元一吨。”丝绸之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沈顺康说,在短短几个月时间,最高涨至每吨29.7万元,接近30万元。

  不少缫丝企业面临生产成本巨增乃至无米下锅的境地。“放假了,已经十几天没开工了。”在桐乡,一家小型剿丝厂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而湖州大东吴丝绸有限公司,不得不压缩生产线,并将工作时间从一周6天调整为5天。

  “到4月底,缺货现象最为明显。甚至原料可能就做到明天,新的料还没有进来。” 沈顺康说。

  价格波动难以把握

  茧价、丝价为何在短时间内剧烈波动?是否是像坊间流传的那样,是由西南大旱引起的呢?

  “气候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沉浸”丝绸行业多年的沈顺康告诉记者,在广西、四川等地,秋蚕最晚到11月份基本结束了,到第二年4月份是没有新茧上市的,因此今年干旱的这段时间,并没有新茧上市,最多影响的是一种预期。

  作为一种农产品,蚕茧的价格一直以来就有周期性波动,从而影响生丝价格。在2006年初达到封顶之后,当年7月生丝价格就暴跌至21.8万元/吨。加上遇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丝绸出口不振,于是,2008年和2009年蚕茧收购价格偏低,致使浙江、广西等地农户收缩桑园规模,减少蚕茧饲养量。在蚕茧供应量减少的同时,丝绸制品销售却在逐渐回暖。据海关统计,今年1月至3月,真丝商品出口6亿美元,同比增长0.15%,这是自2006年出现负增长以来的首次正增长。另一方面,内需市场也在逐步扩大。

  茧价异动没有赢家

  如今,随着广西、广东等地春茧上市,茧价已经出现回落迹象。目前茧价在每吨8.3万元左右,已经逐渐回归理性。加上浙江的春茧在6月初也能上市,能解决近30%的需求。

  市场价格的暴涨暴跌使得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个环节都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从这次价格暴涨来看,各个环节几乎没有受益方,蚕茧价格的暴涨使得缫丝厂面临茧丝价格倒挂、甚至停产。有分析表明,目前茧价飞涨,正是前两年的茧贱伤农使得农户砍掉桑树所致。

  随着广西春茧收购价格从首批最高价36元/公斤回落到目前28元至29元/公斤,人们对茧价的预期已开始变化。“一时的暴利,长远来看,对谁都没有好处。理想的状态是,从农户到终端产品,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只赚取合理的利润。”业内人士表示。


浙江日报 经济版 00010 茧价暴涨没有赢家 2010-05-24 nw.D1000FFN_20100524_4-00010 2 2010年05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