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中国

听建筑优美吟唱

  本报上海5月7日电

  记者 杜大强 陈文文 

  

  巴士缓缓行驶在世博大道上,造型各异的建筑扑面而来,车厢内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游客用同一种声音来表达内心的激动:“WOW!”

  世博,端上了一台建筑的视觉盛宴。

  英国的“蒲公英”,西班牙的“大篮子”,以色列的“海贝壳”,新加坡的“音乐盒”,沙特阿拉伯的“月亮船”……

  单是建筑的外表之美,就足以摄人心魂。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世博建筑,作为国家的精神符号,正安静地等待人们聆听它人文的吟唱……

  (一)

  外滩。汇丰银行的霓虹灯点亮了。

  隔江。“蒲公英”6万根触角发出璀璨的光彩,整个英国馆流光溢彩,如梦似幻。

  古老和现代、屈辱和自豪、落后和赶超……两栋建筑见证一个时代的变迁。

  游走在黄浦江东岸这一个个奇思妙想的圣殿,让人似乎遗忘了,江的对岸,是旧时的“万国公馆”所在地。

  十里洋场,而今已掀开新的一页。

  “世博园区的各国展馆,是上海新的万国建筑。”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如是说。

  建筑背后,是设计师对世界文明和中国文化的理解感悟,是世界各国与中国的情缘。

  (二)

  世博建筑,标新立异的脚步从未停止。

  巴黎世博会,埃菲尔铁塔在一片争议声中横空出世,但无阻它日后成为巴黎的象征。

  上海世博会,“东方之冠”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中外参观者第一眼看到这个建筑的印象都不相同:

  这是一个放大了的计量粮食的斗?

  这就是一顶古代的官帽?

  这很像古代的鼎?

  几乎所有人都不能确认他是说对了。但另一个问题的答案却惊人的一致:这是哪个国家的建筑? “中国的”!

  没有秦砖汉瓦,飞檐画栋,这个现代前卫的建筑,“很中国”。

  “在中国馆的设计中,所有这些意象最终要传达的,是东方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理念。” 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说。

  建筑无言,大音希声。它只需展示,就能让所有人领略到它的美。

  (三)

  建筑因人而生。

  当今建筑,环保、可持续是创意的“引爆点”。

  上海世博会演绎着这一主题。

  一根废弃的烟囱,可以改造为世界最大的温度计。

  百年造船厂遗址,如今成为世博博物馆所在地。

  曾经“高碳”的符号,转身成为低碳标志。

  还有竹子,以绿色之天生丽质,吸纳进世博建筑的设计元素中。

  无论是在世界最大竹制穹顶的印度馆,还是在“竹立方”浙江馆,亦或在马德里馆的“竹屋”,“竹元素”都被发挥到了极致。

  一根竹子,书写着不同国度的人“诗意地居住”的梦想。 

  世博建筑,从这里,阔步迈向节能环保的明天……


浙江日报 中国 00003 听建筑优美吟唱 2010-05-08 nw.D1000FFN_20100508_12-00003 2 2010年05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