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景象

新兵伊恩的“贴身记录”

——读2010年普利策获奖照片

  图一,2007年5月31日上午11点26分,还是学生的伊恩拿着他的成绩单和毕业文凭,走出了熊溪高中的红石露天剧场,虽然他很反感毕业典礼,但没有毕业文凭就意味着不能参军。
  图二,2007年6月22日上午11点11分,三天来都是无止境的站队列,仔细想想,生活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接下来的14个星期,伊恩将和330团E连2排的其他成员一起接受艰苦的训练。
  图三,2009年8月29日上午11点37分,伊恩和妻子搬进了新房子,开始了新的生活。

  点评 徐斌 

  

  在刚刚揭晓的2010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中,专题摄影奖被《丹佛邮报》(The Denver Post)的记者克雷格·沃克(Craig F. Walker)夺得。克雷格历经三年跟踪拍摄伊恩·费希尔(Ian Fisher),全程记录下他从一名高中生到驻伊美军的生活轨迹。

  这是一组与众不同的新闻照片,出众之处在于它超长的时间跨度,更在于它贴身、全景的记录方式。

  27个月,100张照片——这恐怕是我们见到过的最庞大的一组专题摄影了。从2007年5月主人公高中毕业时的第一张照片,到2009年8月他与新婚妻子搬进新居的第一百张照片,一个个画面完整地记录了主人公从一个稚气未脱的高中生参军入伍,在伊拉克战场受训、执勤,最后回国成家的三年生活轨迹。不说也明,记者在这27个月里,为伊恩拍下的照片远远不止这一百张,肯定达到几万张甚至更多。很明显,这组跟踪摄影是在大张旗鼓地追求叙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想起“国内跟踪摄影第一人”——本报记者徐永辉,他几十年来拍摄的那些令人难忘的人物命运照片,其风格是用纵深跳跃的时间感和相对扁平的空间感来反映生活的变迁。而克雷格这100张照片,因其时间相对缺乏纵深度,他对每一张照片都赋予了真实丰富的生活内容和精致考究的画面张力。他的每一张照片单独拎出来,都具备着独立完整的新闻价值。

  观看这一张张真实生动、细腻自然的照片,仿佛感觉记者克雷格是日日夜夜陪伴在伊恩身旁的,这种贴身式的逼近记录,充分展示了新闻摄影的实录魅力。记得一位纪录片老前辈说过这么一段话:你要真实地记录下一段别人的生活,你必须暂时放弃自己的生活,完全溶入到拍摄对象的生活中去。我相信,克雷格正是这样去做的,他自己完全溶入了、也把我们完全带入了“新兵伊恩”的一段生活。

  但,现在我们跳出来看看。

  花这样一个时间成本,用这样一个全景实录,十分铺张地记录下一个普通青年的成人经历,虽然因主人公赴伊战场而赋予了其某种典型性,但就本身而言,这样的新闻摄影叙事方式,在过去的传统新闻叙述语境中是不可想象的。这一方面预示着多媒体背景下新闻摄影正在寻求的叙事方式和报道体量上的某种突破,另一方面却昭示着,这种突破包含着对别类媒体摹仿和借用的成分:首先,几乎全程、全景式的画面记录,似是对电视画面的模拟和断章;其次,几乎海量的百张图片,只能借助于网络平台才能完整展示。

  这样的照片专题,已经拓展了新闻照片的旧有格局,它反映了西方新闻摄影界求新求变的一种追求。但不知它能否独自站立、最终健步如飞地行走在新闻的这片天空下,因为就目前看来,它还拄着拐杖,走路还有点踉跄。


浙江日报 景象 00008 新兵伊恩的“贴身记录” 2010-05-08 nw.D1000FFN_20100508_7-00008 2 2010年05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