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媒体点击

找回“走失”的邻居

  作家冯骥才有则短篇小说,叫做《绝盗》。说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天津卫,年轻的男女租居在老城区和租界之间。小两口子上班去后的某天,来了自称男子亲人的爷仨,光天化日之下把小两口子房门砸开。而听闻老头悲愤倾诉的围观邻居们,竟误以为男子是不孝顺只顾自己外出享乐的小人,一任他们将财物洗劫一空。事后证明,这其实是一起惟妙惟肖的“绝盗”。

  小说当然是杜撰的,但“不知道邻居在做什么”的现实则很可能是真实的:大门敞开,家中大到桌椅,小到毛绒玩具,都被掀的掀割的割。近日,外出旅游回到长沙中南汽车世界的住户杨女士看到家里凌乱的样子,吓了一大跳。而据物业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从4月26日至5月2日,这里共有6家住户被盗。

  将频发的盗窃案归结于单一的原由,显然是肤浅与不负责任的。譬如参加现场勘察的警官就透露,“是团伙作案,可能有车子在楼下接应”。不过另外一些细节,则证实了城市中的我们确实不知道、甚至也不愿意知道邻居们在做什么。譬如被盗户胡女士家中的窗户上就曾被气枪打了许多小孔,这是小偷为了试探家里有没有人的方法。为什么小偷敢于采取这样的方法?自然是因为其相信邻居们之间几乎不会互相关注,甚至会因为害怕但事不关己而漠然视之。再譬如“盗窃如搬家”的张扬。

  因为事不关己,所以遗忘了邻居的意义,这或许并不是“盗窃如搬家”的关键缘由,但毫无疑问,其已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城市意象”:钢筋水泥间,熙熙攘攘的生活秩序中,我们确实遗失了太多对最近的人的关注。我们在淡忘你来我往,我们在拒绝对门相望。被淡忘和拒绝掩盖的都市生活,细化为被罐装的寻常日子,便是被设计好的默然,被定格的擦肩而过,这样才部分促成了“盗窃如搬家”的现实骄狂。

  邻居意义的存在,绝不只是为了给予我们免于盗窃的信心。“盗窃如搬家”是城市邻居者情感走向黄昏的部分折射,却也是过快成长着的城市的悲伤:越来越多的孤立于都市各个部位的电梯房、高层住宅,太小的居住空间里居住着越来越多的人,他们无法也没有时间去一一熟悉邻居,关心邻居。而城市生活成本的增加,我们不得不过多地去关注自己“能否活得更好”,而无暇去关注他人“过得怎么样”。邻居的“走失”是无奈,同样是一种必然。

  于熙熙攘攘的都市中,怎样找回失落的邻居与意义,怎样不让“盗窃如搬家”成为邻居走失的注脚?或许要把一些习惯的锁链放松一些,或许更要找回一种基于得到的自然的柔情。只有这样,我们才会遇到每一个应该遇到的人,才会珍惜这逐渐消失的邻居者的意义。  据潇湘晨报


浙江日报 媒体点击 00006 找回“走失”的邻居 2010-05-08 nw.D1000FFN_20100508_5-00006 2 2010年05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