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资讯

浙江中职教育改革之一·发展篇

  浙江中职教育改革之一·发展篇

  “十一五”期间,我省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为主线,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紧紧围绕“进口畅、出口旺、技能强、用得上”的各个关键环节,调整布局、加大投入,以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浙江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到2009年底,全省共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504所,在校生73.16万人。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05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15所。近4年来,全省中职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

  省政府2006年实施 “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以来,省级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8.4亿元(不含国家助学金投入),拉动地方配套投入超过37亿元。4年来,省、市、县三级一共投入职业教育资金近90亿元。各地还投入52.5亿元,新建、扩建、异地新建职业学校144所,同时普遍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2009年,全省中职学校生均建筑面积15.6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24.8%;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3318元,比2005年增加64.3%;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1.5%,比2005年提高9.7个百分点;“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达到57.2%,比2005年提高26.9个百分点;中职毕业生获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为76.7%,比2005年提高了18.7个百分点。

  为有效缓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省大力发展社会急需的工程技术类专业和现代服务业、农业类专业,工程技术类专业提高到学生人数的30%以上。大力引进数控、模具、机电、建筑、汽修、园艺、物流等一大批高水平实训设备,根据企业的要求设置实训环节,实训工位数从2006年的67897个增加到2009年135191个,增加一倍左右,有效满足了学生实训实操要求,使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大大提高。近四年来,每年为社会输送20多万名技能型人才,充分展现了职业教育的就业优势和发展潜力。

  永康职技校:搭建校企合作办学的四大平台

  信息交流平台。通过企业调研、采取办学咨询委员会、职教集团等措施实现校企信息双向互通。

  人才交流平台。通过为企业输送毕业生、职工培训、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等措施,实现校企人才双向互通。

  技术交流平台。通过合作研发新工艺、新产品等方式实现校企技术双向互通。

  物资交流平台。通过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车间等措施实现校企物资双向互通。

  革新办学模式 学校企业牵手

  说到改革创新,浙江人从来都不落人后。这些年,不少中职学校都没有“安分守己”地“教书育人”,而是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定位,寻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办学新模式。

  以校企合作为最大特色。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浙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大特色和根本性趋势。尽管校企合作的概念早已耳熟能详,但如果追问应该如何合作?如何产生学校和企业的双赢效益?却很难有人一时说得清,理得明。事实上,浙江的中职人也是花费了多年的努力来解这道看似简单实则颇有深意的难题。

  解答一:开办企业冠名定向班。以学校骨干专业为龙头,与企业联合招生办学。企业在校内无偿投入先进实习设备,共建专业实验室,共同开发“专业共建”型校本教材,定向班学生利用周末、节假日到企业实习,熟悉企业文化和专业技能。

  解答二:创办产教企业。学校利用自身优势创办面向社会的服务型企业。这些企业不仅能为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便利场所,还能帮助学校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并在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过程中取得收益,反哺学校专业建设的资金需要。

  解答三:建设职教集团化。以高职学校或者重点中职学校为龙头,以专业和资金为纽带,将全省多个重点职业学校和知名企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集团内部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才质量,推动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

  遵循理论和实践结合、知识和资本结合、教育与市场结合的原则,浙江在几年内创造了形式多样的成功模式,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其中3所具有代表性的中职学校,近距离触摸办学新模式。 

  改革专业课程 促进内涵发展

  当前,浙江中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已从外延扩张转变为内涵发展。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课程”是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种种原因,我省现行中职的专业课程仍然存在诸多内源性问题。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助于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它直接关系到我省中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007年初,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作为 “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之一正式启动。作为一项严肃的科研工程,课题组经历了“调研——论证——形成课程模式——验证”四个科学阶段,并最终确立了“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专业课程改革主旨、以核心课程开发为专业教材建设主体、以教学项目设计为专业教学改革重点”的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新思路,初步形成了“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专业课程新模式。

  在专业课程的开发中,我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通过调研相关专业的岗位需求,确定学生的核心技能;第二步是根据核心技能培养的要求确定核心课程和教学项目;第三步是形成“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模式。研究成果得到国内知名职教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创新性强,操作性强,已达到国内同类课题领先水平”。

  2007年启动的第一批课程改革选择了与我省经济紧密相关、市场需求量大的4个专业,分别是数控、汽修、服装和旅游。通过研究,制定了4个专业新的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目前,已有26本教材分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新教材不仅受到了省内各中职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而且得到了其他省市同行的热烈欢迎,北京、上海、重庆、江苏、山西、陕西、湖北、新疆等地都有购买使用,新教材开始走出浙江,走向全国。

  在之后5年内,浙江中等职业教育将陆续有30个左右的专业进入课程改革,争取在全省初步建立起能与现代产业和行业进步相适应的、较为系统的、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为打造职业教育强省奠定基础。

  第一批专业课程改革的初期成果

  象山职高:一个专业办一个公司

  依托专业办产业:依托农学专业创办“象山柑桔研究所”。依托建筑专业创办“象山至高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和“象山至高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做到企业是学校的企业,学校是企业的学校。

  办好产业促专业:通过创办非单纯营利的经济实体,促进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升。

  办强专业引产业:通过专业建设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并在产业发展中应用推广。

  绍兴县职教中心:“车间”建在学校

  课堂与车间零距离:课堂设在车间,车间即是课堂,学生在企业化环境里真刀真枪动起来,确保核心技能训练量质合一。

  理论与实践零距离:实施一体化理论教学与技能模块化实训,在实践操作中消化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强化技能。

  教师与技工零距离:学校专业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实践操作的指导者。企业技术人员既是企业生产的技工,又是学生实践实习的指导教师。

  学生与学徒零距离:学生实习时,既是一个技能学习者,又要成为一个合格产品的生产者。

  作品与产品零距离:学生实训时的作品就是企业生产的产品。

  据统计,全省与中职学校紧密合作的企业达到4000多家,建立职教集团45家,每年有7000多名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结亲、与岗位对接已成为浙江职教人的自觉诉求。

数控  核心技能  工艺准备过程;工件定位与加紧;工件加工;零件测量与检验;设备维护保养

    核心课程  机械制造基础知识;金属切削加工技术;数控机床维修;数控手工编程与加工技术;数控自动编程技术;零件检测与质量控制技术

    有关教材  《数控加工机械基础》;《机械识图》;《钳工技术》等

汽修  核心技能  检测诊断;拆卸;调整;装配;仪器设备维修

    核心课程  汽车概论;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维修技能;汽车电工电子基础;汽车构造与拆装

    有关教材  《汽车概论》;《汽车维修技能基础》;《汽车机械基础》等

服装  核心技能  手工和电脑绘制平面款式图及花样图;常规缝纫设备使用;裁剪、缝制、整烫能力;编制工艺流程;控制基本款式成品质量;识别常见服装面、辅料

    核心课程  服装设计基础;立体裁剪基础;服装设计·制板·工艺;服装材料;服装生产实务

    有关教材  《服装设计基础》;《立体裁剪基础》;《裙装设计·制板·工艺》等

旅游  核心技能  前厅接待;餐饮摆台与迎宾;客房整理;宾客问询与投诉处理

    核心课程  旅游文化;服务礼仪;饭店服务与管理;中餐服务;西餐服务;前厅服务;客房服务

    有关教材  《饭店服务与管理》、《旅行社服务与管理》、《服装礼仪》等

  从2007年开始,浙江省中职学校抱着“重在参与、努力提高”的心态参加了之后每一届全国大赛,并都能力压群雄,取得优异的成绩。连续3年奖牌总数第一,金牌总数名列前茅。

  强化技能训练 全国大赛冒尖

  2007年6月,教育部决定举办“第一届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专业涉及汽修、烹饪、数控等多个领域。这个消息让浙江的中职人兴奋不已,全省积极响应这场中等职业教育的“奥林匹克”盛事,并最终以金牌第一、奖牌第一的佳绩满誉而归。

  尽管技能大赛给浙江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了许多荣誉。但是浙江的中职人并没有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更没有舍本逐末。从浙江省教育厅到地方职业学校都有一个共识,浙江的中等职业教育提升不能依靠金牌数和奖牌数,而是要靠实实在在的办学水平,精益求精的教学质量。正是基于这种务实的精神,浙江的许多中等职业教育改革都将目光放在了“教学”这个原点上。

  转换教学模式 体现技能本位

  早在1998年,地处湖州的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就在旅游服务专业成立了技能教改课题组,历时10年,积极探索符合中职学生实际的技能教学方法,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项目·情景”技能教学法。

  “项目·情景”技能教学法要求对教材和实际服务需求进行分析,确定“元”技能,然后根据工作情景需要,将多个“元”技能整合为项目技能,再根据项目技能训练的要求设计出技能项目,而整个技能教学过程和内容都融入到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情景中,教学过程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加以组织。

  这种教学的最大亮点在于实现了传统教学的4个转变。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由“单一主导”的传授者转变为“行为引导”的合作者。二是学生角色的转变,由“主体学习”的模仿者转变为“行为学习”的实践者。三是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由“固定教师、集体授课”的知识型课堂向“教学工作、工作岗位”的技能型课堂转变。四是教学手段的转变,由“实验训练”的灌输型向“岗位操作”的情景型转变。

  无独有偶,绍兴市职教中心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也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提升职业学校的内涵,就必须使中职教育从普通中学的办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归根结底是要把教育改革深入到教学领域中去。

  在总结传统教学的弊端时,绍兴市职教中心认为“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在中等职业学校,许多学生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带有抵触和厌恶情绪,但课堂教学却依然遵循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主体性无法得到张扬和尊重。因此,学校将突破口放在“尝试”这个环节上,创造了“中职尝试教学法”。即:教师提出尝试问题(项目、任务)及相关技能目标——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进行实践操作——教师根据实践效果作出讲解和示范——学生二次实践操作——对解决尝试问题和技能达标进行评价。

  不论是“项目·情景”技能教学法还是“尝试”教学法,都有一个鲜明的元素,就是“实践”。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和绍兴市职教中心不约而同地把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实践”上,殊途同归地开出了“动手做”的药方,强调操作,强调在工作任务和技能项目中学习。实践证明,这剂药方是行之有效的。

  但由于历史的沉积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制约,专业课的教学改革走得并不平顺,这个过程是不断历经失败、反复,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并逐步推广递进的过程。而文化课要摆脱普教模式的藩篱,就显得更为困难了。

  可是杭州中等职业教育就敢于向文化课“下手”,让语文课姓“职”不姓“普”。

  语文课姓“职”,是指职业学校语文具有专门化用途的功能,是指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培养目标,弱化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科性、理论性和系统性,强化语文为专业服务的功能,强调语文在相关职业情景中的应用性。这种专门化用途的语文教学改革矫正了文化课在中职课程中的单一功能,解决了当前文化课教学应用性差的现实问题。

  作为一项正规的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无法游离在任何改革之外,因为它是改革产生效果的起点和终点。如果说,专业课程改革是基于一种理想中的“技能教学逻辑”提出的,那么实现这种逻辑则必须依靠课堂教学。实际上,不管是着眼于专业课的组织形式,还是聚焦于文化课的教学功能,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都在努力脱离一条轨道,就是普通教育的一般道路。所有的职业教育改革都负载着一个使命,就是要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来。

  创新成人教育 提高农民素质

  近年来,全省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国民受教育机会不断增加。然而,受到历史原因和人口流动的影响,我省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依然偏低,这不仅制约了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水平,而且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如何做好成人教育这篇文章,政府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

  2006年6月,省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下发《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决定将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作为“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同年6月,根据省政府意见,省教育厅专门下发了《关于抓紧做好2006年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的通知》,对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的组织发动、生源落实、计划制定、培训基地落实等提出具体指导意见。这些政策得到了各地的积极响应。仅2006年,全省就有6.1万名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了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其中参加6个月以上职业技能培训的有4.53万人;培训结业学员中有86%的学员顺利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浙江能如此快速、有效地落实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计划,与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息息相关。省领导就曾亲自带队进行调研,要求各地统一思想,把农民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省教育厅领导则组建督查组,赴金华、台州、温州、舟山等地就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进行督查,了解各地落实和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的情况。

  除了省级层面的重视,地方政府也是开足马力。衢州市委领导就亲自“挂帅”深入基层解决问题,农民素质提升工程被当地美誉为“书记工程”;温州市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的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

  浙江省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的有关情况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曾就中央政策研究室关于浙江省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的《简报》作出批示:“浙江省对农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实施免费培训政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总结经验,并加强宣传,在全国有条件的省、区、市推广。”

  2009年,全省各级中职学校、乡镇成校的培训人数已达到191万人。

  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

  除了做好农村预备劳动力这篇文章,省政府还在2008年10月印发了《关于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我省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以本省籍成年居民为主要对象,以农村劳动力为工作重点,以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成人初中或成人职业高中毕业证书为目标,通过建立成年居民“学分银行”,鼓励和吸引广大成年居民参加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努力使成年居民掌握一技之长,基本适应就业创业技能的需要,同时提高文化水平和学历层次。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省的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省教育厅已经下发了《关于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就学分制管理制订了具体标准。此外,省教育厅组织开发的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的文化课辅导教材已经正式出版,“双证制”培训变得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各地对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部分地区已经积累了很好的工作经验。为了确保“双证制”的顺利开展,省教育厅、省农办、省人力社保厅、省财政厅四部门还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的若干意见》,协调各方力量,形成社会合力,助推“双证制”教育培训。

  本版由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策划、组织

  写在最后的话:

  关于浙江职业教育的故事还有很多,但不管如何斗转星移,浙江的职业教育都是在“一个主旨、两种智慧”中前行。这个主旨就是“解放思想、勇于实践”。从办学模式到教学改革,从职业教育到成人教育,浙江都不囿困于传统的束缚,在社会变迁中不断适应、努力变革。两种智慧是指自上而下的政府智慧和自下而上的民间智慧,正是在政府掌舵、民间创新的默契下,浙江职业教育才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浙江日报 资讯 00012 浙江中职教育改革之一·发展篇 2010-04-19 nw.D1000FFN_20100419_2-00012 2 2010年04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