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社会

老人眼中的胡冬生——

他是村里的大孝子

  本报记者 洪加祥

  报道组 叶宁 谭孝军

  

  4月4日,本报一版刊发通讯《胡冬生:部长回乡当支书》,在社会引起较大反响。近日,记者再次来到永康采访。

  永康市西溪镇马坞村。祭扫归来的胡冬生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写下这样一段文字:“父亲,愿您在另一个世界同样过得快乐,愿您保佑母亲身体更加健康。”

  母亲徐彩园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甲鱼汤,执意要看着胡冬生喝下去。这是女婿孝敬她的滋补品,而她一定要与儿子分享。 

  说起冬生的孝顺,84岁的徐彩园老人眼角湿润了。

  父亲品德影响他一生

  56年前,徐彩园产下的又一个孩子夭折了,而在5公里外的一户农家,却生下第八、第九个孩子——一对双胞胎。不同境遇的两户人家同样处境:一家为缺少人丁而忧,另一家则为无力抚养而愁。 

  两个男孩放在垫稻草的箩筐里:“谁要领养,自挑一个。”“这黑黑的,肯定好养些。”徐彩园把黑瘦的冬生抱回家。

  “我是喝着母亲奶水长大的。”胡冬生记得5岁那年自己才断奶,而母亲后来相继生养3个子女,仍把他当亲生。 

  年逾八旬的胡汝容是看着冬生长大的。他告诉记者,徐彩园和其丈夫胡淑容从没有打骂过冬生。在爱的呵护下,胡冬生从小很懂事,成了马坞村第一位念完初中、高中,上完大学的农家子弟。

  3月28日在胡淑容的葬礼上,村支书胡冬生曾泣不成声地向全体村民讲述养父曾南征北战九死一生的往事,但父亲从不炫耀功绩。

  胡冬生说:“父亲的品德影响了我一生,这次退居二线回乡是听从父亲的召唤。我回乡当农民,既是尽孝,也是再次向父母学习做人做事。”

  回乡后,为让年迈的父母吃上更多新鲜蔬菜,胡冬生扛起锄头,开垦荒地。起初挖了一天,半亩地也没挖全,双手就起血泡,母亲为此心疼不已。经过锻炼,冬生的手不再起血泡了。由于种菜收获多,他分送给村里人,“冬生菜”因此成名。而他却说:“这是和母亲一起种的‘亲情菜’。”

  去年以来,两老身体大不如前。父亲患病住院15天,胡冬生天天陪护;父亲还没出院,母亲膝盖上的老毛病又发作,他抽出时间带着母亲四处求医,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孝子。

  清心亭是老人的心愿

  在村民胡子华眼里,胡冬生是母亲朱玉书的忘年交。不管在城里当组织部副部长、市委办主任,还是回乡当支书,耳朵不便的朱玉书看到胡冬生,都会大声打招呼,冬生也会主动与她说:“阿书婆,你真可爱。”

  “阿书婆”是朱玉书的“雅号”,村里人喜欢这样叫她。2008年2月的一天,93岁的阿书婆卧病在床,冬生坐在她的床边“喊话”:“阿书婆,你会好起来的!”朱玉书回话:“那你要答应我一件事,为全村老人造个清心亭。”“好的,我一定做到。”

  阿书婆的身体后来恢复了,造清心亭的事也在村两委支持下,列入胡冬生的工作程序。

  胡冬生拉着阿书婆的手,请她帮助选址;建造过程中,阿书婆还多次来现场“指导”冬生工作。不过,阿书婆没等到亭子建好的那一天就去世了。 

  如今,离清心亭不远的山坡上,村民们自发“捐绿”,种了262棵树,这里成为一个漂亮的公园。前几天,80多岁的吴园妹阿婆拄着拐杖找到冬生,央求把自家一人多高的金橘树搬进公园。

  为老人做事是我本分

  胡淑媛阿婆现在终于能挪动脚步了,她的儿子胡建中说:“多亏了胡冬生,他是我妈的救命恩人,也是全村老人的大孝子!”

  去年7月的一个傍晚,胡冬生与往常一样在村道上散步,顺便去看往一些独居老人。当来到胡淑媛的住处,发现淑媛阿婆住的二楼房间紧锁。邻居说,淑媛阿婆家的电灯从昨天一直亮到今晚,他叫了好多次也没人应。胡冬生马上找来梯子,爬上二楼:老人直挺挺趴在地上。冬生立即联系救护车,把老人送进城里医院抢救,胡淑媛获救了。

  冬生陷入了沉思:全村有16位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如果今天不是自己碰巧遇上,真难照应周全啊!他说:“应该抓紧为老人办食堂了!”

  3月6日,按照胡冬生的安排,村里老人拿出每月60元的基本养老金,村里再补助一点,村民和社会爱心人士再捐一点,村里还腾空一间会议室,物色好一名炊事员,村老年食堂就这样办起来了。

  胡冬生深情地说:“我是马坞村的儿子,这一方水土养育了我,我现在回乡做点事,这是我的本分。”


浙江日报 社会 00011 他是村里的大孝子 本部记者-洪加祥-采访中心—时政新闻部-浙江日报 2010-04-12 nw.D1000FFN_20100412_4-00011 2 2010年04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