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慢作为”要快治理

  金敖生 

  

  本报3月22日一版报道义乌市治理10种政府部门的“慢作为”。该市一家KTV噪音扰民被关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参与处理该事件的市综合执法、工商和文广新局,却受到市里的通报批评,原因是群众举报48次才处理,是典型的“慢作为”。

  不作为、“慢作为”,是一些部门的顽症,不少机关干部遇事能推则推,能拖则拖,只要不是顶头上司交办的,不管群众事多急、心多焦,照样官腔讲讲,“太极”打打。他们公仆意识淡薄,认为群众上门办事是来求他的,根本没想他的“皇粮”是纳税人供的,为群众办事是天经地义的事,必须尽心尽职尽快办好。有些“慢作为”根源还与社会不正之风有关,里面夹杂着种种“人情”和摆不上台面的利益。一些机关人员的“慢作为”,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慢作为”不能“上纲上线”到违纪违法层面,一般情况下,不会受到什么惩处,万一被投诉也多是被领导教育一番而已。“慢作为”的成本几乎是零。因此,一些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干部成了某些人眼中的“傻冒”。

  机关的“慢作为”可苦了老百姓,许多人跑断了脚、磨破了嘴还是没办成事,最后只得托关系去“摆平”。“慢作为”严重影响了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对此,我们不能熟视无睹,习以为常,而必须雷厉风行、动真格加以治理。“慢作为”虽是机关的顽症,但并非不治之症。“医治”的关键要进行机关改革,将公务员的绩效与其切身利益挂钩。记得中国改革开放前,让营业员服务时露出笑容是个社会难点,但改革春风一吹,营业员的钱袋与业绩挂上钩,现在还有多少营业员对顾客横眉瞪眼?义乌市这次具体列出对群众举报事没有回音、有选择执行等10种“慢作为”表现,并有详细的处罚规定。该市的36名机关干部因“慢作为”分别受到扣发奖金、调离岗位、通报批评、行政撤职等处罚,在干部队伍中引起很大反响。义乌市的做法对各地不无借鉴作用。

  治理“慢作为”还要完善各项办事制度,使公务员面对前来办事的百姓,选择“为”与“不为”、“快为”与“慢为”的自由度缩小至最小空间。因此,我们在制度建设上,要朝严密、严密、再严密方向努力,严密到“逼”每个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唯一选择。唯如此,才能彻底铲除一些干部“慢作为”长期存在的“土壤”。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慢作为”要快治理 2010-03-24 nw.D1000FFN_20100324_4-00003 2 2010年03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