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全景世博

一位上海阿姨的 “世博人家”

  本报记者 张丹丹

  

  世博会尚未开始,“世博人家”早已名声在外。这个备受全世界媒体关注的旅游家庭模式,到底是什么样子?“世博人家”的成员,又都是怎样的人呢?

  百闻不如一见。记者最近有机会走进上海闸北区临汾社区,探访“世博人家”。

  与“奥运人家”类似,“世博人家”是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推出的以社区为组织单位,以市民居所、社区为场所,为游客提供文化交流、餐饮、住宿、旅游咨询等服务的都市旅游体验项目。

  记者随着陈洁阿姨走进了她的“世博人家”。临汾社区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式公房,但陈旧的楼道已焕然一新,简洁的白墙、黄棕色的老式地砖、常见的绿色盆栽,都显示着这幢楼住户们朴素而认真的生活。

  陈洁家在顶楼,复式的结构让她有足够的空间接待远道而来的外国朋友。家中陈列不少,井然有序,尽管没有名贵的装饰品、高雅的艺术品,但仍看得出,陈阿姨是个很懂得享受生活的人。

  陈洁不少年轻时的爱好,在退休后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平日里,她最爱哼的,就是越剧《西厢记》的《琴心》片段,“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佩叮咚,莫不是风吹铁马檐前动,莫不是那梵王宫殿夜鸣钟……”不仅如此,陈洁爱唱的,还有评弹和沪剧。家里放着不少碟片,想起要唱,随时可以播上一段。世博会期间,陈阿姨打算让住在她家的外国朋友也听听中国的戏曲。“虽然他们不一定听得懂,但音乐的魅力确实可以让人无障碍地沟通。”

  哼哼小调、做做功夫茶,除了这些,陈阿姨每天还有雷打不动的爱好——种花养草。十几平方米的露台上,养着20多种花草树木。陈阿姨每天清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伺弄它们。“就像养个孩子似的,”陈洁笑着说,“每天都得花上一个小时伺候它们。到时候,住在我家的外国朋友可以在露台喝喝茶、看看花、吃吃烧烤,”陈阿姨说,“就像我们平常招待客人一样。”

  生活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陈阿姨也不时接触外国朋友。今年初,一名英国记者就曾经带着自己的一双儿女来陈洁家中体验过上海生活。陈阿姨告诉记者,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要了解咱们中国,最好从生活习惯入手。”

  当时,陈洁的丈夫特意烧了一桌正宗的上海菜。这位外国记者对上海男人的持家感到十分惊讶。“要知道,我在工作中接触的上海男人,都是很干练、很职业的,想不到在家里,他们的形象与办公室里完全不一样。”这位外国朋友说。

  在临汾社区,每户“世博人家”都有各自的特色。像程叔雏已经搜集了20多个国家的特色照片,仿照邮票四联张的样式拼在一起;而80多岁的刘可英一直在一针一线地做着中国最传统的“虎头鞋”,打算作为送给外国朋友的礼物……

  临汾社区并不算高档小区,也没有繁华的商业气息,为何有46个家庭被选为“世博人家”?一天的零距离接触,让记者解开了这个谜。住在这里的大多是上海最普通的市民,他们的生活最具上海特色,每个角落都贴切地反映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上海城市文化,能让参加世博会的外国游客们感受到最真实的上海、最直观的中国。

  (本报上海3月23日电)


浙江日报 全景世博 00004 一位上海阿姨的 “世博人家” 本部记者-张丹丹-采访中心—经济新闻部-浙江日报 2010-03-24 nw.D1000FFN_20100324_4-00004 2 2010年03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