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世界

从这一小时 开始

  李月红 主笔

  

  翻开报纸,这一周的新闻热点会多少会让你有点沮丧:沙尘天气再次卷土重来,一度模糊了江城武汉,大有横扫江南之势;西南地区两千万百姓集体喊“渴”,昔日鱼米之乡今成“黄土高坡”…… 

  如果,这是热点新闻的A面。细心的你,也许同样能在这周找到一些关于B面的主题叙述:3月21日,世界森林日;22日,世界水日;23日,世界气象日;27日,“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

  这是一周。在时间的纬度上,它们是人类活动的节点;在经度上,那是一种急切情绪的表达。一年之中,关于地球的节日已增至16个。

  说到地球,似乎过于宏大,又有些遥远。一个人的立足之地,充其量不过是地球面积的数万亿分之一。

  不过,我们不妨来看看最近两则故事。

  一则发生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高处的圣纳克罗山谷。几百年来,数以万计的朝圣者都会来到这里,在裘其彭库冰川底部举行宗教仪式。这项古老传统起源于印加时代,他们将山看作是神灵,将冰川视为圣水的源泉,朝圣者每年都会带一块神圣的冰块回家。而如今,昔日200座冰川正在融化,面积已经减少了一英里以上。当地人面临信仰危机,人们困惑:这可是神灵留下的眼泪……今年,由于冰川融化,守护这里的Ukuku部落已经禁止任何人靠近冰川。原来,眼泪有一天也面临干涸。

  一则发生在甘肃武威市的长城乡红水村。这里地处腾格里沙漠的西南缘,沙漠中有一方茂盛的沙生植物,是甘肃武威的一个叫王天昌的农民带着儿子用11年时间种养出的6400亩“沙漠植物林”。最新一次统计显示,王天昌栽植的植被覆盖率达到52%。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数据,要知道,11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风沙肆虐、人迹罕至的地方。为此,当地政府还为他们建起了三间看护沙漠林区的平房。

  尽管相隔甚远,两则故事却有着相似的逻辑:个人之于地球,不是一种渺小,而是强大。只不过,有时候它很伟大,有时候却又过于野蛮。明辨其中,需要个人的智慧。

  当然,如果你愿意,有人为你这样设计了一份“从这一小时开始”的本周生活计划:3月22日,周一,利用循环水,节约一公斤水资源;23日,周二,少用10张打印纸;24日,周三,选择公共交通,少开一天私家车;25日,周四,自带环保袋,拒绝使用塑料袋;26日,周五,关掉不必要的灯、关闭不使用的电器插座,节约一度电;27日,周六, 20:30-21:30,熄灯一小时,在家享受烛光晚餐,或是走出家门仰望星空。

  据说,坚持三周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有科学实验表明,人类的一切生活习惯在持续21天后,都会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3 从这一小时 开始 分社记者-李月红-杭州分社-浙江日报 2010-03-24 nw.D1000FFN_20100324_7-00013 2 2010年03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