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梦工场

历史的代价与人性的荒原

——中外战争题材影视作品之比较

  范志忠 许涵之 

  

  战争片作为影视作品的一个类型,在2010年一开始就令人刮目相看。一个月之前的奥斯卡之夜,《拆弹部队》力克全球票房霸主《阿凡达》,举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6项大奖。号称史上最昂贵电视剧、有着强大的创作班底和制作背景的美剧《血战太平洋》,延续了《兄弟连》横扫千军的强势血统,被美国媒体称为“电视界最棒的战争片”。

  刚刚结束的国内有史以来最长的贺岁档,《十月围城》、《花木兰》、《大兵小将》依然充满了刀光剑影,甚至连表现民族文化精神之源的《孔子》,在预告片中反复渲染的也是宏大壮观的战争场面……在和平发展日益成为主旋律的时代,充满血腥与屠杀的战争片,何以成为人们无法告别的过去?

  战争的残酷景观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2D到3D,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带来了影视艺术和工业的飞跃。战争片之所以成为影视作品的热点,恰恰就在于人类进入数字时代之后,与战争片相关的爆破、模具、动作、特效等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影视作品终于可以逼真地再现战争的宏大场面以及每一个震撼人心的细节。

  《血战太平洋》大量的战争画面都由电脑特技完成,子弹横飞、血肉模糊的暴力场面几乎贯穿全剧,血腥场面比当年的《拯救大兵瑞恩》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有人认为:“你将看到史上最恐怖的10个小时。”

  2007年冯小刚执导的《集结号》,标志着中国战争题材影视作品开始注重对战争场面的技术逼真性的探索,在视听语言及技术层面都开创了国产现代战争大片的先河。影片聘请的韩国团队打造的战争场面向来以近乎残忍的真实感和力量强劲的震撼效果著称,摄影师吕乐介绍说:“门窗都是炸出时不伤人的那种材料,主要是为突出效果和爆炸惨烈性。”  

  很显然,这种生死一线的挣扎、血与火的惨烈,对于每一个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观众,都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心理震撼力。

  非理性的疯狂

  “好的战争题材必是反战的。”1977年执导美国第一部反映越战影片《猎鹿人》的导演迈克尔·西米诺这句名言,基本概括了此后好莱坞战争片的主题。

  《拯救大兵瑞恩》通过战争语境中用8个人的生命去拯救一个士兵这一人道主义的精神悖论,质疑战争的残酷性与非理性。《拆弹部队》的英文名为《Hurt Locker》,意思是指士兵身上那层防护服,另一层意思则是指战争中最艰难和糟糕的时刻。但是“lock”在英语中还有“锁住”的意思,“Hurt Locker”就是锁住痛苦的人。

  《血战太平洋》充满了恐怖、血腥、暴力和种族主义,制作人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强调这一电视剧的主题“只有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人才知道,自己的心灵承受着怎样的折磨。即便是幸存者,也将终身背负着战争带来的创伤。”

  应该承认,对于这种战争所暴露的非理性的疯狂,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中国战争片的创作。《集结号》在国产影片中前所未有地展示着战争的无情、个人在战争到来时内心的恐惧,《风声》致力于表现一群有罪或者无辜者在灵魂炼狱中煎熬的人生,都让人看到了主创对战争的诅咒与对和平的向往。

  但是国情与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国战争片虽然越来越追求逼真性与残酷性,但是对战争的本质看法显然具有符合中国特色的价值判断与艺术表现。

  历史进步的代价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国产现代战争片又被命名为革命历史(战争)题材电影,其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精品之多,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作为一个影片类型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新中国革命战争题材电影一再演绎着为共产主义理想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情节,客观上教育公众共享无数革命先烈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和信仰,进一步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合法性和历史必然性,体验着一种被电影叙事制造出来的自豪与欢乐,强化了个体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安全感,并最终有效地发挥维护和巩固社会秩序的功能和作用,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一种集体仪式。

  因此,在《集结号》里,冯小刚尽管大胆借鉴了好莱坞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叙事模式,其目的却在于展示我军在克服战争恐惧时所表现的英雄气概,体现出对被战火无情湮埋的生命尊严的捍卫。《十月围城》在演绎一群怀着报恩、尽忠、甚至儿女私情的人们为保护孙中山免遭清廷刺杀而舍生取义的命运时,曾这样阐释其价值判断: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

  在这样一种视野下,战争成了人类历史进步所不得不付出的痛苦与代价,一种后人在享受现代文明幸福时所永远无法忘却也不该忘却的记忆。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研究所)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梦工场 00017 历史的代价与人性的荒原 通讯员-范志忠-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广播电影电视研究所-310028 2010-03-24 nw.D1000FFN_20100324_7-00017 2 2010年03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