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创富年代

转变,就是“再创业”

  成本推高、外需不稳、流动性压缩、通胀预期……虎年伊始,面对众多不确定性,浙江企业家正在盘点自身应对的定数,积极谋划对策。本报3月3日经济版刊发的“我为GDP添亮色”专题报道给了他们更多启示。

  今天,我们再次刊出一组报道,看看浙江的企业家如何转变发展方式,成为善于远航的船长。

  从去年开始,我们万向的日子又开始好过了,大家脸上有笑容了。我对大家说,笑是应该的,这是一种信心,但笑了以后要多看多思,顺风顺水中仍然会有恶浪暗礁。要看到自己的薄弱点、不足处,去思考,去行动。现在正是“转变”“调整”的好时机,时不再来,还是一句话:早“转”早“调”早得益,慢“转”慢“调”少得益,迟“转”迟“调”吃苦果。

  

  

  怎么样为GDP添亮色?我觉得,就是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当前企业发展乃至再生存必须面对的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 

  现在,大家都在谈“复苏”。所谓“复苏”,并不是把原来落后的生产结构、业态、生产方式、低档产品也恢复过来,而是要更新上升、脱胎换骨。我认为,当“转变”和“调整”成为企业共识、付诸行动,并取得较大成效时,这就是中国经济的复苏之时;当落后产能、落后生产方式、落后的业态基本淘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本完成时,这就是中国经济又一次振兴之时。

  万向四十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转变,不断调整,不断转型升级的历史。特别是造汽车一直是我的梦想,但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总不是滋味,我看到了绿色、低碳、环保已成世界大势,十年前就瞄准电动汽车的研发,今天终成气候。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举行,低碳和无污染的万向电池已作为世博会交通工具的首选,用量之大,使得万向汽车员工春节至今一直在加班加点生产,前景迷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和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调整企业或产业的管理、经营模式。因此,转变、调整的过程更是创新的过程。我们万向在省、市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与鼓励下,不断探新路,甚至闯了一些当时的“禁区”,不经意间创下了中国乡镇企业或民营企业中的许多个“最早”。正是不断创新,使企业的转变和调整得以顺利进行,企业快速发展,充满活力,并储存了抗风险的力量。2005年,我们看到企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及时提出了“调整、完善、提高”的方针,把一些貌似很“火爆”但前景不太好的产业调整下来,把一些新兴产品的开发扶植、完善起来,目的是使整个企业的产品结构有新的提高。早预警、早准备、早落实,从而有了较为从容应对风险的一些空间。

  从企业的实践中,我觉得,没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没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应对风险就缺乏实力;要说是“复苏”,根基也是不牢固的。

  

  “转变”是什么?我理解,“转变”就是企业的“再创业”。企业加快适应转变,应当回避高能耗、低产能、低端产品,而应当注重创新,寻找新产业、绿色产业、高科技产业、充满发展前景的前沿产业……

  万向的实践让我体会到,节能、环保、绿色有较高技术含量,甚至具有核心科技元素,能满足国内外市场迫切需求,是当前“转变”、“调整”的核心标准。符合了这样的标准,企业在相当时期内可以起到主导或引导市场的作用,使自己处于不败或领先的地位。当然,要符合这个标准,需要有大投入,也就是要投到节骨眼上。看准目标,付诸行动,终有回报;不思转变,不谋升级,只想捞一把就走,这样的“投入”必然打水漂!

  

  中央要求“加快”转变,不少企业为什么还是慢?我分析过,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老产业的包袱。做老产业熟悉、顺手;赚过钱甚至赚过大钱,现在还能赚点小钱;侥幸心理,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还能活几年……没有认识到“转变”的长远战略意义和当前的紧迫性。当然,“转变”和“调整”不是都要搞新东西或者全盘推倒重来。万向旗下有两家轴承企业,创办时起点相同、资源配置也差不多。五年前万向提出调整方针时,一家觉得眼下市场很大,总是在“量”上做文章,没有在结构上动脑筋,结果国际金融危机一来,订单大量取消,企业陷入困境。另一家执行调整力度明显,一方面巩固传统市场,一方面投巨资开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轮毂单元,达到了国际一流主机厂的品质要求。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世界汽车市场格局发生变化时,被德国大众一眼看中。很多企业减薪裁员,他们却加班加点,取得了很好的业绩。

  两家轴承企业的不同境遇说明,老产业也有可调的空间,关键是不能目光短浅,不看市场。市场在发展,客户需求在变化,“转变”和“调整”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二是方向不明,心中迷惘。由于对宏观经济与全球市场缺乏必要的了解,不少企业经营者对“转变”“调整”无法准确判断,在经营上亦步亦趋,怕冒风险。于是,有的“跟风”,一轰而上;有的投机,捞一把再说;有的急于求成,病急乱投医;有的转而去做房地产、股票……我们三农集团下面有家企业,以前是升级转型的典型,初步的成功让经营者有些藐视复杂的市场,不是把资金投在主业上,一心想做快速致富的投机生意,结果血本无归,严重影响了主业发展。所以,只有心中不迷惘,把握时代走向,准确判定自我,才能想明白往哪里“转”,该怎么“调”,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是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指导、引导方式和观念要转变。要转变单一的GDP数量指标,代之以“绿色”“民生”考核;不能以一时一事看企业,要看发展、看潜力;不仅看企业营收、利税,更要看企业和企业家素质;对积极实施“转变”“调整”的企业,碰到困难要大力帮扶;既要有鼓励也要有预警,有“绿灯”也要闪“红灯”;要树典型、指方向,从一般号召转为搞扎扎实实的调查、搞细致的合乎实际的规划,进行具体指导乃至实行一行(业)一策、一厂一策……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很好,国内外好评如潮。对我们万向,外边也赞赏有加。但作为企业负责人,我仍然把“忧患”放在第一位,一天都不敢懈怠。

  国际金融危机还远未消逝,阴影更未驱散,对中国的影响是很严重的,并将长期存在。一方面,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风险并没有过去。如果不“转变”不“调整”,不转型升级,我们的抗风险能力依然是很薄弱的。

  从去年开始,我们万向的日子又开始好过了,大家脸上有笑容了。我对大家说,笑是应该的,这是一种信心,但笑了以后要多看多思,顺风顺水中仍然会有恶浪暗礁。要看到自己的薄弱点、不足处,去思考,去行动。现在正是“转变”“调整”的好时机,时不再来,还是一句话:早“转”早“调”早得益,慢“转”慢“调”少得益,迟“转”迟“调”吃苦果。


浙江日报 创富年代 00013 转变,就是“再创业” 本部记者-管哲晖-采访中心—经济新闻部-浙江日报 通讯员-鲁冠球-杭州萧山区万向集团-311200 2010-03-09 nw.D1000FFN_20100309_6-00013 2 2010年03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