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财金

不是“退出”,是新走势下的“改善”

  吕志强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这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今年头两个月,我国央行连续两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致使目前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高达16.5%,距离1985年以来的最高纪录17.5%仅一步之遥,而且不排除两会以后继续调高的可能。基于此,有人对“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表示质疑,认为实质上是外松内紧,是为“退出”作准备。笔者认为,这是误解。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日趋紧缩的论调,早在去年第四季度就露头。今年头两个月接连两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此种论调似乎找到了依据。出现这种误解,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往往存在与2009年非常状态下的非常政策相比导致的错觉。其实,这种比法欠理性。去年,特别是前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是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当“保8”无悬念,经济“V”型回升后,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总是要回归常态。这种调整是宏观政策的正常回归,其实质是经济新走势下对“适度宽松”的进一步“改善”。

  众所周知,今年1月份的1.39万亿的信贷天量增长,是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之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的本意是用来对冲额外投放的货币。如果不及时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管理好日趋强烈的通胀预期,银行业的均衡放贷等将会落空。笔者于去年10月在中央主流媒体发表观点,提出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关键在于正确把握“度”。从调高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存款准备金率,到贷款集中度、存贷比管理等监管指标,再到新近出台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既遵循差异化和针对性、灵活性原则,避免“一刀切”,又较好地体现了“度”,目的在于引导银行资金均衡放贷、调整结构。

  商业银行处在货币政策传导的关键环节,对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当是不怀疑、不动摇、不折腾,主动通过信贷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从而在经济和金融之间形成良性环流。


浙江日报 财金 00011 不是“退出”,是新走势下的“改善” 2010-03-09 nw.D1000FFN_20100309_14-00011 2 2010年03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