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热风社会·状态

这里记录了三个极小的小人物,保姆、打工者和五保老人,但他们无一例外给身边的人带来了巨大的感动,温暖着我们。

五保老太的“村葬”

  本报记者 陈洪标 

  报道组 叶宁 谭孝军 

  

  2010年2月,永康市东城街道河南二村400多位朴实的乡亲,以史无前例的最高“规格”,厚葬了村里一位无儿无女的91岁老太太。

  老人叫柯禄银,她的故事如今在当地被广为传播,像一团不灭的火焰,温暖着这个寒冬。

  身世苦终身未婚

  1919年,柯禄银出生于永康县城山川坛一商人家庭,父亲经营店铺,家境殷实。然而,柯禄银的出世非但没让柯家感到丝毫的喜悦,反而让一家人愁眉不展。

  原来,在她之前,母亲已生下了“四个千金”,其父求子心切,哪知又添一个丫头,不觉失望至极。一气之下,柯家竟“赔了银子又赔人”——以6个银元将3个月大的柯禄银送给王水周家当童养媳。

  柯禄银长到18岁,已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的大姑娘。然而命运又和她开起了玩笑——为躲避抽壮丁,从小青梅竹马的未婚夫王华顺远走高飞,从此杳无音讯。

  柯禄银依然等待未婚夫的归来。为此,柯禄银孑然一身,终身未婚。

  以小学校为家

  上世纪50年代末,村里干部看她勤快、厚道,又无牵挂,就推荐柯禄银到村里小学做炊事员。从此,柯禄银才有了新“家”,学校里的孩子、年轻的老师都亲切地叫她“阿婆”。

  为了这个“家”,38年来,她吃住在学校,任劳任怨,以自己的善良和爱心,视师生如骨肉。

  林寿松老师回忆说,柯禄银就如母亲一样。冬天,自己每晚回到宿舍,总看到柯禄银把热水袋放在他的被窝里。“这一幕时常出现在我脑海里,心里非常温暖。”林寿松说。

  吕德朝在河南小学当过11年的校长,一提起柯禄银阿婆,禁不住潸然泪下。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还没有自来水,担任炊事员的阿婆每天到附近的水井里打水,灌满两口大水缸,为全校四五百名师生做饭做菜、烧开水。厨房是个小平屋,四面通风,冬天很冷。

  “柯阿婆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带给别人。”当记者问起柯禄银,今年65岁的河南村村民王兰银由衷赞叹。王兰银说,以前,每到水稻抢种抢收的“双抢”季节,家里农活很忙,地上的稻谷都没时间翻晒。遇到这种情况,柯阿婆不需任何吩咐,就像给自己家干活一样,主动赶来翻晒稻谷。

  81岁的王庭芳说起老朋友时,特别心痛。有一年快过年了,喝的水特别紧缺,而学校附近的那口井水质好一些,四周的村民都到那里打水,水很快见底。为了让大家都能喝得上水,她总在后半夜起床,把水打起来存放着给村民。

  村里人都孝敬她

  三十多年一晃而过,柯禄银已成了满头银丝的老人,柯家的侄儿不由得为这个无儿无女的姑妈担忧起来,打算接她到永康城里来养老。可每提起这件事,柯禄银总是犹豫不决,岔开话题。

  1988年的一天,柯禄银欣喜地告诉城里的侄儿:“学校已为我争取到了一份按月发的养老生活费,可以退休了。可学校的老师对我这样好,校长还把上级奖来的阳伞转奖给我,有位老师还为我打了毛线衣,我真舍不得离开学校。现在我还有力气,就再为学校做些日子吧。”

  后来,村干部看到柯禄银年纪大了,就下了一道“退休令”,不让她在学校烧饭了,要她好好安享晚年。村干部“央求”柯禄银,如果生活费不够,由村里再补一份,反正,她的生老病死村里全包了。

  柯禄银近80岁时,村里敲锣打鼓,像操办喜事一样,将她风风光光地送进永康市古丽敬老院,让她在更好的环境里享享清福。

  然而,即使是在敬老院里,勤劳、善良的柯禄银也还是闲不住,经常拿起扫帚打扫卫生,看到餐厅里的活忙,她也要去“凑热闹”。

  院长胡仙霞说:“其他老人的脏衣服,柯太婆会悄悄拿去洗净晾干,折叠好后放在别人的床上。”

  在敬老院10余年,柯禄银就这样一直帮助别人,直到她自己躺在病床上为止。

  婚礼破例为葬礼让道

  2月1日早上,是村里为柯禄银举行“村葬”的日子,那天,恰好是村民李岩多和王开余两家的闺女出嫁的“黄道吉日”。

  当“红事”遇上“白事”,在民间颇有讲究,一般都秉承“白事”避让的惯例。而为了让柯禄银这位善良的老人走好最后一程,李、王两家一致决定,让各自的迎亲队伍晚30分钟进村,为送葬人群让道。

  对此,村民张庚洪十分感慨:“这样的事情,我这一辈子都还没见过。”

  吕素红阿婆已81岁高龄,曾经摔伤,至今行走不便。因为柯禄银老人送葬的路上都是泥泞,杂草遍地,亲戚朋友都劝她不要去,但吕素红穿好雨鞋、拄起拐杖,深一脚、浅一脚地一定要跟随送葬队伍,送柯禄银最后一程。

  感人“村葬”引起话题

  柯禄银老人无儿无女,但在葬礼仪式上,从四面八方赶来了400多位送行的男女老少,乡里乡亲,认识与不认识的人都来了。

  柯禄银“村葬”一事,不但在当地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当网友把现场照片发到网上,也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网友“天山剑客”说,平凡的老人,伟大的胸怀。出租车司机张小姐认为,柯阿婆的善良和博爱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温暖和感动着自己的心灵。

  新生代农民工陈化龙说,村民的举动是对柯阿婆的一种感恩,同样让人很温暖。

  教育工作者林先生认为,只要还有能力帮助别人,柯老太太就有求必应,而不图任何回报,这是她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浙江日报 热风社会·状态 00016 五保老太的“村葬” 本部记者-陈洪标-钱塘周末部-浙江日报 2010-02-26 nw.D1000FFN_20100226_7-00016 2 2010年02月26日 星期五